首页 > 军队补给 > 正文

长征中红军如何解决“食”的问题?

时间:2020-02-15 07:31:49        来源:国防部网站

四、多方并用,做好特殊条件下的给养工作

长征途中,红军为粉碎敌人的围追堵截,在数省大范围机动,环境复杂多变,既有行动困难的高山峻岭,也有气候恶劣的雪山草地,还有民族关系对立很深的少数民族地区,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为此,红军发挥聪明才智,因地制宜,以变应变,想方设法搞好给养保障,展示了极大的灵活性。

一是就地筹措,保障部队流动作战。红军长征给养保障是在边打边走、没有根据地作依托的条件下进行的。在长征初期,部队自出发到突破敌人第4道封锁线这一阶段,主要是吃自己带的粮食,过湘江后就开始用打土豪的办法筹粮筹款。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红军的经济保障只能采取征借、没收、缴获和采摘等措施。部队行动前,由没委会派出先行组,先于部队出发到达宿营地,根据情况开展工作。除打土豪外,还向富农及城镇大商户募捐。募捐时,有钱要钱,有物要物。1935年,中央红军在遵义休整十余天。根据中革军委确定的作战方针,准备渡赤水迅速北渡长江。为做好长途行军的给养准备,部队进驻遵义的第二天,中央没收征发委员会主任林伯渠即派杨至成随红一军团协助筹款。部队则组织力量在遵义、桐梓和松坎地区筹粮款和物资。1935年1月,中央红军攻占遵义后,没收了国民革命军第25军军长兼贵州省主席的盐行,价值几十万元,并截获他们准备春节用的价值5万元的香烟、食盐,除分给贫苦群众一部分和补给部队一部分外,其余食盐和香烟以低价出售,换得了一些货款。在遵义,总部和军团供给部迅速给每人缝制了一条能装10~15天粮食的米袋。同年1月下旬,红军一渡赤水时,在贵州土城打垮敌黔军3个多团,缴获一部分粮食和财物,除就地分给贫苦群众一部分外,其余分给各部队。5月29日,红军夺取了泸定桥,在杨春镇获得5000多袋大米,正在给部队分发时,毛泽东同志来了,他见弄到这么多粮食,兴奋地说:“太平天国的石达开为什么在这儿失败,我们为什么会胜利?主要有3个原因:一是他没有群众,我们有群众;二是他没有粮,我们有粮;三是他们过不了河,我们却过了河。缴获的粮食,有计划地分发给部队,解决了部队的急需。”

二是携干粮、吃辣椒,保障部队翻越雪山。1935年6月初,红军来到宝兴地区,前面就是长征途中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根据雪山山高、寒冷、空气稀薄等特点,总政治部于6月10日以万万火急发出了《为解决粮食困难进行政治动员工作的指示》。要求各连队备足7天粮食,每个指战员、杂务人员,均须亲自参加收集粮食,并负责携带。还要求以竞赛方式完成和超额完成备足7天粮食的任务。炊事人员,更须以身作则,尽力搜集谷米杂粮。碾米工具须有计划分配使用。杂粮可做成饼,猪牛肉可烤成肉干,食盐应尽量补足一个月的用量。粮食使用应尽量节省、鼓励自觉减食,绝对禁止抛弃。按这一指示,部队抓紧筹措给养和防寒物资。当时准备的给养主要有:粮食和猪、牛肉干,并尽可能把粮食做成干粮或炒面携带;此外还有食盐和火柴或打火石,以及辣椒、生姜、麦酒、茶叶等刺激性御寒食物。尽管部队在出发前作了一些准备,但仍遇到极其艰险的困难。雪山气候变化莫测,战士难以适应,虽然可以采取咀嚼茶叶、吃辣椒等办法来抵御风寒,但仍有许多同志晕倒。由于高山缺氧,长途行军极其劳累,营养不良体质下降,病员增多,红军每前进一步都很艰难。但他们硬是凭着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顽强的战斗精神,终于顺利地通过夹金山。之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于6月下旬启程,继续北上,途中又相继翻越了梦笔山、长板山、打鼓山等雪山高峰。由于红军有翻越夹金山的经验,在过雪山前对冻伤和高山病的预防作了充分准备,喝辣椒水,多穿衣服,用毡子裹身体,饱吃食物,随身带着强心药及救急水,体弱的病号骑马或坐担架,途中不许休息及睡眠等,使大家安全地越过了上述几座雪山,于7月上旬到达松潘的毛尔盖地区。

三是炒青稞、挖野菜、吃树皮,红军胜利走出草地。毛儿盖会议结束后,红军即分左右两路相继出发北上。右路军于1935年8月18日北上向草地前进时,张国焘百般阻挠,红军受阻于毛尔盖地区,致使粮食问题十分突出。部队成连成营地出去挖野菜、采豌豆苗和打野兽。有时遇上反动武装,经过战斗,从击毙的敌人身上缴获点皮背包,回来后烧水煮烂,切成小块,分给大家做干粮,准备过草地时吃。打的野物,连扒下的皮也烘干带着。采的野菜、豌豆苗等每顿每人只能分到一勺。从8月中旬开始的第二次筹粮,比第一次要难得多。经各部队努力,只筹集到40万斤,加之边筹边消耗,到过草地时,有部分部队带不到规定的每人10斤粮,有的只带了2、3斤,除肉(皮)外主要是炒熟的青棵粉。右路军离开毛尔盖向北走40多里,进入草地。茫茫草原,无边无际,遍地沼泽,气候变化莫测。由于缺少粮食,先头部队还可以找寻野菜吃,后续部队找野菜都困难,尤其是最后几天更加困难。打野生动物,挖草根,剥树皮,甚至首长的乘马都杀掉了给战士吃了。为了保证伤病员和体弱的战友安全通过草地,各级首长和一些红军战士,把自己仅有的一点粮食送给他们。还有不少同志,宁肯自己吃野菜,却把粮食送给伤病员,结果自己倒下了。最后,粮食吃完了,野菜树皮采集不到,牛皮羊皮也没有了,只能饿着肚子走。在长征中最为辛苦的是炊事员,一路上不仅挑着自己的背包,还要挑厨具、粮食、木柴,少则四五十斤,多则六七十斤。宿营时也休息不了,还要为战士们烧水做饭。特别是在给养困难的情况下,还要和司务长一起走很远的地方设法筹集给养。“身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天当被,地当床,暴雨来了当蚊帐。”这些红军留下的诗歌,真实记录了过草地的艰难困苦。风雪、饥饿、寒冷威胁着红军将士的生命,考验着红军将士的意志,但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战胜了一切艰难困苦,终于在8月下旬走出草地到达班佑、巴西地区。

在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领导下,各部门密切协同,人民群众大力支援,在无后方依托的情况下,依靠红军指战员艰苦奋斗,才最终战胜了各种困难,保证了长征军需任务的完成。

长江流日月,丹心载古今。长征路上的袅袅炊烟,忠实地记录下了军需创业者的艰辛,开拓者的跋涉,奋斗者的足迹,奏响了一曲曲交织着艰辛与汗水、拼搏与收获的催人泪下的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