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致敬老兵 > 正文

法军“薮猫行动”的筹划与组织

时间:2020-02-21 20:03:01        来源:

准备搭乘美国和加拿大军用运输机前往马里的法军 2013年1月11日,法国派兵介入西非国家马里的内战,对盘踞马里北部地区的反政府武装发起代号为“薮猫”的军事行动。“薮猫行动”的目的是通过军事干预,巩固马里政府,同时维护法国在西非的传统经济利益与政治影响。法军针对马里内战形势,精心筹划、组织行动,用4个月时间基本实现目的。

预置兵力,迅速行动。2013年1月10日,马里政府因国内战事危急,向法国请求“紧急军事援助”。11日上午,时任法国总统奥朗德下达行动命令,当日下午,法军便对反政府武装进行空袭,并向马里投送地面部队。3周内,法军向马里投送包括4000名士兵、280辆装甲车辆在内的大批人员、装备和物资。法军之所以能够迅速部署到马里,主要得益于其在非洲拥有多个军事基地,驻军超过6000人。行动开始后,驻非法军利用地利之便,快速进入马里,扮演了预置兵力的角色。同时,这些军事基地也是“薮猫行动”实施的重要支撑,如行动首日的空袭,就由驻乍得的法军战机实施。

借租并举,提升运力。随着行动规模和相应兵力装备投送规模的不断扩大,法军运输工具数量不足、载荷有限等问题暴露出来。为弥补运力不足,法军向盟国求援,美、英等10个国家提供了帮助。据统计,法国的这些盟国承担了行动前3周中75%的法军人员装备运输任务和整个行动中战略运输任务的40%,法军战机30%的空中加油任务也由美军加油机负责。同时,法军还租用民用运输机和商船运送物资。

可见,法军“薮猫行动”能够取得成功,离不开盟国在运输和后勤保障方面的巨大支持。然而,在规模、烈度和持续时间都有限的“薮猫行动”中,法军对盟国运力的依赖即达到如此高的程度,那么在可能的更大规模和利益攸关方更多的军事行动中,抑或是重要的非军事行动中,运力不足将有可能成为制约法军发挥作用的一大因素。

轻型编组,灵活作战。法军在马里投入的装甲部队,是结合任务需求、部队经验和法军车辆集中管理机制,从法国本土及驻非洲的部队中抽调连、排级单位编组而成。这些部队按照模块化方式,编为多个营级和营以下小规模合成战术集群,遂行作战任务。这样的部队构成形式,对联合作战指挥和各单位的协同作战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同时,法军根据马里北部多沙漠地形的特点,为提升部队机动力,在装甲车辆的选择上,没有选用更为先进、火力和防护力更强的重型装甲车辆,而是选择沙漠机动性能更好、后勤支援需求更少的轻型轮式装甲车辆,有效提升装备投送效率和地面机动速度,降低后勤保障难度,实现远程快速部署。

空地并进,扭转形势。为尽快恢复马里局势稳定,帮助马里政府恢复对全国的控制,实现快打快撤、速战速决的行动目标,法军在马里采取空袭与地面进攻相结合的战术。法军出兵前,马里政府军龟缩在靠近南部边境的首都巴马科及周边地区,而反政府武装当时占据了马里近2/3的国土,还夺取距离首都仅350公里的军事重镇迪亚巴雷,随时有南下进犯首都的可能。同时,自法军进入马里起,反政府武装就开始散播法军将要“开启地狱之门”“落进战争陷阱”之类的谣言,并加紧策划汽车炸弹袭击等恐怖活动。正是基于这样的战前态势与敌情实际,法军决定冒着地面作战人员伤亡多、攻坚难度大、行动控制难等风险,在发挥空中优势的同时,直接发起地面作战行动。法军在1周时间内,就协助马里政府军收复迪亚巴雷、康纳等多座重要城镇,帮助马里政府军从守势转为攻势。至1月31日,法军收复反政府武装控制的最后一个大区(马里行政区划)首府基达尔,使反政府武装的有组织抵抗基本消失。

克服困难,实现目的。除运力不足外,法军在“薮猫行动”中还面临其他诸多困难。行动前,因欧洲债务危机给法国经济带来严重影响,法国国内出现裁减军费的呼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法军海外部署的兵力规模与装备水平,使其在行动中只得使用一些服役近30年的老旧装甲车辆。行动中,因盟国没有派兵参战、马里政府军实力孱弱、西非共同体维和部队“难产”等问题,法军不得不“孤军奋战”。然而,法军通过灵活运用有限的作战兵力、资源与手段,克服实力上的短板弱项,及时介入马里内战,有效控制作战规模、范围与进程,避免陷入持久战之中,在快速实现行动目的的同时,将行动风险、成本、影响等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解放军报 作者:邓威 王昊

 

责任编辑:胡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