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主页

揭秘:毛泽东未赴法留学 缘于母亲重病

时间:2012-10-01 00:00:00 责任编辑:军情观察网 来源: 点击:

      导读:1918年,法国政府来中国招募工人。蔡元培等人提出“勤于作工,俭以求学”的口号。为此,很多人士都踏上了法国勤工俭学的道路。


  1918年,法国政府来中国招募工人。蔡元培等人提出“勤于作工,俭以求学”的口号,极力倡导爱国青年利用这个机会到法国勤工俭学,并特地组织了一个“法华教育会”,专门办理这件事。

  当时,杨昌济先生刚由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调到北京大学任教不久,当他得知这一消息,首先想到了他最关注的学生毛泽东。杨先生郑重地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告诉了他这个十分重要的消息,鼓励他抓住这一机会组织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同时,杨先生也劝毛泽东到北京大学学习。

  接到老师杨昌济先生热情洋溢的来信,毛泽东十分感动,同蔡和森一起召集在长沙的新民学会会员讨论,最后决定派蔡和森先行到北京与杨昌济先生进行联系。

  杨昌济见到蔡和森,十分高兴,并再次向他建议,赶快给毛泽东写信,要毛泽东尽快到北大学习,并操办爱国青年赴法勤工俭学事宜。蔡和森在北平写信促毛泽东等邀集志愿留法的同志迅速北上,并在信中特别转达了杨昌济的意见:“师颇希望兄入北京大学”,以打下“可大可久之基”。

  1918年8月15日,毛泽东和张昆弟、李维汉、罗章龙等24名热血青年踏上了北去的列车,19日到达北平。随即会同蔡和森以主要精力从事赴法勤工俭学的准备工作。这时,湖南陆续到京准备赴法的青年已达50多人,是全国来人最多的省份。毛泽东他们发起这个活动时,“并未料到后来的种种困难”。到京后,“会友所受意外的攻击和困难实在不少,但北京大学、保定育德中学、河北蠡县布里村、长辛店开办了留法预备班,接受湖南青年入学。”毛泽东起草了一个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计划,交有关方面协调,还为他们筹措路费而四处奔赴。

  朋友们分赴各预备班学习以后,毛泽东留在北京。同行来京的罗章龙,考进了北大预科,毛泽东却没有按照杨昌济的希望去报考。这可能是出于经济上的原因,同时也与他一向推崇自学的主张有关。不进大学,总得要找一个立足之地以获得生活的来源。于是,经杨昌济介绍,毛泽东认识了当时任北大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李大钊安排他到图书馆当一名助理员。每天的工作除打扫外,便是在第二阅览室登记新到的报刊和前来阅览者的姓名,管理十五种中外报纸。当时北大教授的月薪大多为二百五十元左右,毛泽东每月薪金只有八元。但这个工作对他自己来说是相当称心的,可以阅读各种新出的书刊,结识名流学者和有志青年。

本文来自军事观察网-【解密档案】栏目的【揭秘:毛泽东未赴法留学 缘于母亲重病】 文章。文章地址:http://www.jqgcw.com/

内容底部广告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