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热点 > 正文

一把不起眼的木榔头,敲敲打打出首架国产喷气式战斗机

时间:2020-04-03 10:04:10        来源:国防部网站

“立”起来的效果图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112厂制造的大多数飞机,陈阿玉都参与其中,所取得的成就可谓是荣誉等身。然而,在陈阿玉的心底,始终有一个梦想,就是能够亲手制造出中国完全自主设计的飞机。

1965年过后,112厂接到歼-8飞机的试制任务。为了提升飞机制造工艺,工厂马上成立新品室。听到消息后,陈阿玉主动请缨,对歼-8打样图纸进行前期评审。

有一次,新品室技术人员去飞机设计所调研,查看歼-8飞机的平尾系统结构图。在那里,大家发现歼-8飞机的平尾操纵系统传动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四连杆机构”设计。对此,技术人员自信满满。这时候,飞机设计所领导叶正大把目光投向陈阿玉,他相信这位打了10多年交道的“老搭档”,肯定能提出独到的见解。

“我看大摇臂动不了。”陈阿玉的发言只有区区8个字,却语惊四座。“大摇臂动不了,平尾大轴就不能转动,飞机岂不是不能正常飞行?”此时,叶正大脑子里打了一个重重的问号。

回到工厂,陈阿玉把自己关在加工车间整整一周时间,等他再次出现在新品室时,一个硕大的“土模型”呈现在众人面前。大家一看便知,这是用拉杆接头等零件加工组合的平尾操作系统模型。

“我完全按照图纸以10∶1的缩比模拟设计,已经反复测量过了,你们都来动动看。”陈阿玉正说着,设计人员纷纷走上前,连续几次操纵,大摇臂每次运动到“拐点”都发生了卡涩。事实证明,陈阿玉的判断是对的,设计人员回去后,对部件的组合关系和尺寸比例进行调整,避免了一次国家的财产损失。

“表面看,拧螺丝是用手,可实际上得用脑。技术都在书本里写得清清楚楚,之所以操作质量有高低之分,关键在于是否手脑并用……”这是陈阿玉在歼-8试制攻关会上的发言,徒弟虞恺平直到晚年仍记忆犹新。在他看来,陈阿玉不仅是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更是对航空制造有着深刻理解的工艺专家。面对复杂的飞机结构图,别人需要仔细阅读各剖视图才能弄清关联,陈阿玉却靠丰富的实践经验,看一眼总体图,就能捋顺各部位零件的协调关系。

凭着高超的本领,陈阿玉带领工人和技术人员,先后针对歼-8战机设计提出了2000余条改进方案,重大改进达40多项。完成歼-8试制任务后,陈阿玉一直在飞机制造一线负责技术工作,直到1979年退休。1984年12月,这位传奇的工匠平静地走完了一生。

今年清明节前夕,沈飞“王刚劳模工作室”的数十名工匠在微信群里,用各种纪念方式缅怀这位创造无数航空制造奇迹的前辈。

不知是不是一种巧合,陈阿玉退休的那一年,铣工王刚出生,这位打破国内铣工加工精度纪录的全国劳动模范,曾带出了拥有7名高级技师、2人获得“全国铣工大赛”冠军的“王刚班”。

陈阿玉去世的那一年,沈飞钳工方文墨出生,这位航空工业集团系统内最年轻的首席技能专家,改写了教科书上手工锉削精度极限是千分之十毫米的论断,创造了“0.003毫米公差”的加工纪录。当他与年轻的技术工人分享成长感悟时,总会提到前辈陈阿玉的创业故事。

在以王刚和方文墨为代表的新一代航空工匠眼里,陈阿玉为他们树立了一个航空工匠理想的样子:一颗红心、一身本领、一生坚守。作为他们的偶像和精神坐标,陈阿玉指引着他们在苦练技能、航空报国的漫漫征途上砥砺前行。

以上照片均由金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