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热点 > 正文

一把不起眼的木榔头,敲敲打打出首架国产喷气式战斗机

时间:2020-04-03 10:04:10        来源:国防部网站

“绣”上去的复杂设备

熟悉陈阿玉的人知道,他有一双比一般人大得多的手,厚实又粗糙。当时,有的工友把自己的拇指放到陈阿玉的拇指上,开玩笑地说,就像小乌龟趴在大乌龟背上。

就是这么一双大手,却有着“绣花”的功夫。陈阿玉右手拿的锤子,小得像小朋友玩的拨浪鼓棒;他左手捏的扁铲,细得像老太太纳鞋底的锥子。这两件工具如果在一般工匠手中,操作都困难,但在陈阿玉手中,却能用得恰到好处。即使是装配精度在千分之几毫米的零件,他也能一次性做到位。

陈阿玉将这种功夫称之为“手感”,并说这是“科学上解释得通,但书本上不会写的东西”。正是凭着这种手感,让他能够出色完成一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968年初,112厂接到一项紧急任务,将某型精密设备安装在歼-6飞机上。设备中装有多个精密器件,对安装稳定性、匹配度要求极高,稍有不慎,不仅性能不达标,更会损坏设备。

由于缺少安装经验,不少技术工人心里直打鼓。誓师大会上,陈阿玉斩钉截铁地说:“上级把试制重担放到我们肩上,我们深知责任重大,宁可身上掉下几斤肉,也要坚决完成任务。”

此后,陈阿玉带领工友反复研究设备的内部构造,他们根据歼-6布局特点边思考、边设计、边改造。在加工一块不锈钢加强肋板时,陈阿玉犯了难。当时,国内没有现成产品,更缺少相关设备和模具。在随后的几次试制过程中,他们屡屡遭受失败。“再难也要攻克这个难题。”陈阿玉决定向这座制造领域的高峰发起冲锋。

为了鼓励工友,陈阿玉在车间里挂起“不怕困难,总结经验,重新试制”的励志标语。他与几名工友吃住在车间,晚上实在太困了,就在操作台或长条凳子上睡一会儿,醒来继续干。

陈阿玉的不懈努力,终于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有一天,陈阿玉像往常一样,坐在操作台前冥思苦想制造肋板的方法。看着眼前木质的桌子,他突然有了主意——何不用木板做一个简易模胎,再用喷灯加热试验。随后,陈阿玉硬是利用这个木质模胎成功做出肋板样品,在没有现成加工设备的情况下,凭着过硬的钣金技术,将肋板一点点手工敲制成形。

为了找到设备最佳安装角度,陈阿玉又做出了设备模型。随后,他将模型进行安装试验,在模拟空中飞行状态下检验产品的可靠性。功夫不负有心人。陈阿玉反复微调、比对效果,终于找到最佳安装位置,如同绣花一般将设备成功安装进飞机里。

“只要能提高战机质量、节约国家资源,我们再辛苦也是值得的。”这是陈阿玉常常对工友们说的一句话。

当时,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航空工业所用原材料十分紧缺。在改装歼-6飞机的过程中,陈阿玉通过大量试验,提出将机翼精加工台由钢架固定改为水泥固定,既牢固又节省钢材。在随后的飞机油箱构架制造中,陈阿玉又将原始设计的分散式构架改为组合式构架,实现了机械加工,仅此一项就节约了7000多个工时。

歼-6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