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古代史 > 正文

绝山依谷:马援破羌与奠边府战役

时间:2020-02-13 07:26:30        来源:国防部网站

越军攻陷奠边府法军指挥部

原 典

《百战奇略》谷战篇原文为:凡行军越过山险而阵,必依附山谷,一则利水草,一则附险固,以战则胜。法(《孙子兵法·行军篇》)曰:“绝山依谷。”

谷战篇旨在阐述山谷地带作战如何择地安营布阵的问题。行军跨越险峻山岭地带安营布阵时,必须依托山涧谷地,一者可得水草之利,一者可凭险固守,如此对敌作战就能取胜。诚如兵法所说:“部队在山地行军作战,必须沿山谷行进,依托谷地设阵。”

战 例

东汉初年,武都(今甘肃武都地区)境内的参狼羌与塞外羌人部落联合发动叛乱,寇掠边民、杀害官吏。东汉名将马援率军进行镇压,抵达氏道县(故址在今甘肃礼县西北)境内。羌军驻扎在山上,马援部则占据山下有利地形,夺取水源草地,“围而不打”,迫使羌军陷于困境,最终迫使其首领率数十万户羌人逃往塞外,其他部族万余人归降东汉。

1953年5月,法军制订以越南西北部重要交通枢纽奠边府为基地,在18个月内歼灭越军主力,夺回战场主动权的计划。越军为粉碎法军企图,决定对奠边府实施战略进攻。由武元甲任前线总指挥,实际策划、指挥战役的是以韦国清为团长的中国军事顾问团。12月,越军先后集结4万余兵力,从南、北合围奠边府。1954年3月19日至5月7日,经近两个月激战,越军攻克奠边府,彻底粉碎法军计划。

计谋分析

确保后勤供应。“绝山依谷”,“绝山”指依托险要,“依谷”则为保证水草。现代战争中,“绝山依谷”可引申为既要充分依托有利地形,又要确保后勤保障。相比之下,后勤更为重要,因为地形只会制约战斗力,后勤问题却有可能使部队丧失战斗力。羌人失败,就是因为只考虑地形而没有考虑后勤。无独有偶。三国时期,蜀军将领马谡失街亭,也是因舍弃水源,孤军据守南山,最终兵败被斩。奠边府战役后期,越军封锁法军机场,导致法军伤员无法运出,法军向奠边府的空投物资也越来越少,每人只能得到配额一半的口粮,法军上层也不愿增兵。精疲力竭、毫无斗志的法军明知越军不久要发动攻势,却束手无策,只能听天由命。越军方面,共动员26万民工支前,中国几乎承担了奠边府战役的全部物资供应。为解决越军重火力少,攻坚、防空能力弱的问题,中国政府还为越军组建第34重型炮团和两个高炮团,为遂行作战任务提供强大火力支援。

充分了解地形。山地作战,有谷必有山。要在山谷排兵布阵,对于周边山头的选择至关重要。只有充分了解地形,才能充分利用地形。建武八年(公元32年),东汉光武帝刘秀统军讨伐隗嚣。部队抵达漆县(今陕西彬县)时,不少将领认为前方情况不明,不宜深入险阻,光武帝也犹豫不定、难下决心。马援则认为隗嚣集团已有分崩离析之势,如乘机进攻,定获全胜。他命人用米堆成山谷沟壑等地形地物,指点山川形势,标示各路部队进退往来的道路,其中曲折深隐无不毕现,对战局的分析也透彻明白。刘秀很高兴,采纳了马援建议,第二天挥军直进,果然大胜。奠边府战役法军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炮兵没有发挥作用。法军由于缺乏精确的大比例军用地形图,对奠边府周边地形不熟悉,导致炮兵不仅无法对步兵突击周围高地提供准确炮火支援,也难以对敌炮兵实施火力压制,甚至有时还会造成误伤。反观越军,充分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采取多种措施为取得战役胜利创造有利条件:一部采用小群多路游击战术,破坏交通线,伏击法军小部队,使法军无法向奠边府增兵;一部夜袭法军机场,使法军空中力量无法提供支援;在奠边府前线,越军通过陡峭丛林小路,将重炮推上山头,炮击奠边府机场,高炮部队也进入奠边府四周隐蔽布防,使法空军活动受极大限制。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简单模仿往往很难复制成功。指挥员绝不能一味刻板遵循过去或他人的成功经验,而应从经验和教训中不断学习,针对新的战场环境和敌我态势,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策略。例如,两军对垒,占据高地者往往占有优势。羌军明白这个道理,在马援部抵达前抢先占据山头有利位置,但他们忽视了后勤问题。针对这一情况,马援采取“围而不打”的战术。若立即进攻,羌军就能发挥以高制下的优势,而切断水源“围而不打”,羌军优势将逐渐耗尽。在奠边府战役前的那产之战中,法军在地面建立多道防御工事,核心区域修筑机场,以运输机实施空中补给,支持地面部队击退越军多次进攻。法军以为那产之战的经验可以成为克制越军的绝招,在奠边府战役中也采用了同样的战术,没有对新的战场态势和越军变化进行深入了解分析,并对战术进行相应调整,为奠边府战役失败埋下伏笔。相反,越军经那产之战认识到,首先要控制法军基地周围制高点,然后切断补给线,最后运用优势兵力火力实施围困和打击。此外,越军还获得中国军事顾问团的指导和中方武器援助。对于这些变化,法军一无所知。从这个角度讲,法军奠边府惨败恰恰始于那产之战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