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评论 > 正文

37年前进口50架“海豚”:中国用啥招占法国大便宜?

时间:2017-09-03 02:46:23        来源:

尽管直-20直升机已经在网络上公开露面,但不得不承认,现在中国海军的绝对主力反潜直升机,还是直-9。这种基于引进法国海豚直升机的4吨级中型直升机,不但海军在用,而且还被改成了面目全非的武直-19。作为37年前中国一项重大技术引进工程,“海豚”直升机进入中国,背后是中国当时在西方国家的“左右逢源”,真是占了不少便宜

直-9直升机

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国内的直五根本无法满足国内各方面的需要。1979年国内为了应急买了4架贝尔212直升机,花了外汇900多万美元,让中国人着实肉疼。当时中国统计从1979-1985年,国内军民直升机总需求为200-220架左右,如果购买要花3.5-4亿美元。中国人可花不起这么多,毕竟当时的GDP也只有1700亿美元左右。

后来航空部门认为,与其进口直升机,不如引进国外直升机生产制造技术,平均每架比从国外购买要便宜30%。这个办法,不仅花钱少,更重要的是使我国直升机制造技术有个显著的提高。当时中国论证要引进的是中型直升机,即总重4-5吨,载重1.2-1.5吨,载员12名左右,在高温(40°C)和高原(4000米)能有效工作。国内购买的贝尔212基本上能满足这些要求,因此当时中国优先考虑的就是引进贝尔212/412。

贝尔-412直升机

一开始法国“海豚”直升机并没有进入中国的视线,原因是在1978年中国航空工业代表团赴法访问时,法方不愿转让生产技术。等到1979年法国人听说中国要从美国贝尔212引进技术,就改变了原来态度,愿意转让技术,而且态度十分积极。在8、9个月中,法方五次派团来华洽谈。在此期间,从法国宇航局驻华代表到法驻华使馆的大使、参赞、武官也都为直升机项目与美国竞争进行努力。

当初在几次接触、谈判和赴美考察后,贝尔公司自认为对中方的要求比较清楚,在美国也就是贝尔212/412直升机能满足中国要求,他们认为我们必选212/412机无疑,因此在商务谈判中态度非常强硬。法国参加竞争后,中国就积极利用法国这张牌压美国贝尔公司,同时又用美国这张牌压法国公司

法国海军的“海豚”直升机

法国宇航公司第一次报价高于美国贝尔公司,中方不和他们谈,用美国牌压法国。贝尔公司态度一直很僵,不让步。而法国宇航公司态度灵活,五次会谈,八次降价,价格很快低于贝尔直升机。而且“海豚”直升机比贝尔直升机,技术上先进,价格又便宜,中国工作重点开始从美国贝尔转到法国“海豚”。

1980年4月,中国组团到法国考察,基本上定下选“海豚”直升机,但继续用美国贝尔的牌压法国继续降价。这时,正值中国某位副总理访问美国,美国公布同意向中方出售运输直升机及其技术,正好被我们用来加大对法国的压力。法国公司的商务人员被压得难受,很恼火,说从来没有碰到过这样的谈判,有一次拍了桌子走了。但中国人心有成竹,因为还有美国这张牌,再大不了自己干。可是法国宇航局及宇航公司的头头们不愿谈判破裂,最后还得主动地找中方来谈,反过来道歉说态度不好。

贝尔-212直升机

1980年7月2日,中方与法国宇航公司及透博梅卡公司分别签署了 “海豚” 365N型直升机及阿赫耶发动机生产技术转让及为掌握技术所 需50架份飞机、发动机整机、部件和原材料的合同。最后中国都占了那些便宜呢?除了海豚直升机技术更先进之外,首先是价格便宜了将近24%,也就是将近四分之一。海豚直升机合同大约为7400万美元,而贝尔212为9000万美元。而且当时法郎贬值,购买海豚直升机还要实惠。

第二就是争取到了出口权和出口地区。为扩大出口,扩大国际市场,中国坚持引进生产技术后,要有出口权。无论是美国还是法国,一开始都不同意出让出口权。但中方始终把“获得出口权”作为合同能否签字的关键条款,一步不退。后来法国成交心切退让,与中方达成了中国具有向亚、非地区(除法语国家外)的出口权利。后来中方生产的直-9直升机,确实出口到了巴基斯坦、柬埔寨、肯尼亚、纳米比亚等亚非拉国家,甚至包括说法语的马里

不过,后来武直19的出现,是不是也出乎法国人的意料之外呢?

此外,中法“海豚”直升机和发动机的技术转让合同,包括了提供所有生产制造图纸、资料、规范,技术秘密,所有技术秘密均不另收费。此外中国还争取得到了包括气动力、强度、疲劳、系统的设计计算、试验程序、试验结果及分析

为了准备今后发展改装武装直升机,经过斗争,法方还同意提供他们在今后几年将“海豚”改装成各种用途武装直升机的图纸、资料,包括装备导弹、火箭、机炮、搜索雷达、声纳、着舰鱼叉、反潜、反水面舰只各种装置的图纸、资料。法方为避免巴黎统筹会的麻烦,提供上述军用资料根本没有写在合同内,是另写一保证书保证。

声明:本文来自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搜狐作者本人,不代表军情观察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