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近代史 > 正文

军博这门120高炮 来历不简单

时间:2017-08-20 20:50:08        来源:

改哥本月去北京参观军事博物馆,在中央兵器陈列大厅的东北角,见到一门军绿色涂装的火炮。由于造型独特的炮罩,立马可以猜到这应该是一门日式舰炮。改哥很疑惑它为何被馆方漆成了绿色,而不是保持本来的灰白色,更好奇它是来自于哪艘军舰。非常遗憾,参观时过于匆忙,竟忘了拍下说明牌上的介绍文字,只知道这是一门日本制造的大正十年式120mm平高两用炮。无需质疑的是,军博作为展示我军光辉历程与战斗荣耀的殿堂,很多陈列品都是曾经的功勋武器或者特殊的战利品,都有着不寻常故事。

这门炮能够被陈列在中央大厅与众多功勋装备平起平坐,应该是从某一型历史悠久的老式军舰上拆下来留作纪念的。从北京回来后,改哥一直放不下心中的疑惑,想要弄清楚这门炮的来历。

军博官网上介绍说:“此炮原为国民党海军江防舰主炮。1949年为人民解放军缴获。”说明此物为民国海军遗物,却没有讲清楚具体是来自哪一艘舰艇。虽然改哥忘了完整地拍摄现场的说明牌,但仍可知这肯定是一艘日军舰艇上的遗物,并该舰且驻地是上海。日本建造、侵华日军在上海使用,抗战胜利后可能赔偿给了国民政府,最终又从国军易手到我军,将这几条线索结合起来,便大大缩小了查证的范围。

在网上搜索可以发现,在2012年~2017年军博大楼改建扩建期间,有网友所拍摄到的这门炮的样子,仍然保持了原先的灰白色涂装,佐证了它原本为日军舰炮的身份。

军博官网的旧版介绍页面上说这是一门日本造的80毫米舰炮,明显张冠李戴了,好在现在已经更正了过来。

翻开《中华民国海军舰船名录1912-1949》,虽然国民政府获得的日降舰和日偿舰数量并不少,但其中装备十年式120mm高炮的,仅有“桥立”级“宇治”号这一艘,再无他者。并且“宇治”号前主炮是双联装的,后主炮才是单联装。也就是说,军博这件展品,应该是“宇治”号的后主炮,并且是国内仅存的大正十年式120mm高炮孤品,十分珍贵。

说起“宇治”号长江炮舰,它的服役经历可不简单,既是一艘拥有“外国血统”的“三朝元老”,又是人民海军的“建军元勋”;既当过日军长江舰队的旗舰,又当过民国海防舰队的旗舰,还当过解放军东海舰队的指挥舰,甚至还做过伟人的“保镖”。

该舰最初为日本海军“桥立”型航海炮舰2号舰“宇治”号,1940年1月20日于大阪铁工所樱岛工场开工建造,造价347.4万日元。9月26日下水,次年4月30日建成入役,成为活动于我国长江流域的所谓“第一遣支舰队”(后降格为“扬子江方面特别根据地队”)旗舰,1944年改编入“上海方面根据地队”,并担负海上护航任务,属于日本海军计划里的“中国方面警备炮舰”。由于计划代替”安宅“号作为驻华内河炮舰队旗舰,因此“宇治”号设有司令长官室和幕僚室,还有冷暖空调。通讯能力极强,可实现汉口与佐世保之间的无中继直接通讯。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后,横行我国长江和沿海水域数年的“宇治”舰滞留上海(其姐妹舰“桥立”号1944年5月在东沙海域被美军潜艇击沉)。9月13日,国民党海军接收该舰并改名“长治”号,编入第一舰队(后改称海防舰队、海防第一舰队),“长治”舰长期担任舰队旗舰并以青岛为基活动于北方沿海。首任舰长为海军中校邓兆祥(即后来的起义的“重庆”号舰长)。

1949年9月19日凌晨,正在执行封锁长江口任务的“长治”舰上30余名士兵(基本为福建籍)的策动起义,击毙反抗起义的官兵11人——其中包括舰长胡敬端和副长孔祥栋,成功控制了全舰。拂晓5时,“长治”舰抵达上海外滩武昌路码头。

该舰长80.5米,水线长78.5米,宽9.7米,吃水2.62米,基准排水量999吨,公试排水量1205吨(一说1110吨),满载排水量1350吨;动力系统为两台“ホ”号舰本式重油锅炉配合两台舰本式蒸汽轮机,共4600马力,双桨推进,最大航速20.15节,续航力2500海里/14节;日军时期编制158人。国民党时期舰上编制184人,起义时实有178人。该舰服役时武装为:前主炮十年式120毫米/45倍径双联装高射炮,后主炮为同型单装炮,副炮为九六式25毫米双联高射炮两座(其中一门现存于军博中央大厅),另有7.7毫米刘易斯式机枪两挺。1944年为强化防空能力,副炮改为联装25炮四座与单装25炮四座,并取消了机枪。该舰起义时主炮仍为日式,副炮为联装25炮两座、单装25炮四座,40毫米机关炮一座(型号不明),另装备有搜索雷达和深弹发射炮。该舰虽划归为炮舰,但其排水量、火力和航海性能都远在原有的河用炮舰之上,所以既能沿长江上溯至汉口水域,也可执行沿海巡逻和海上护航任务;国民党海军也将其舰种划归巡防舰(PF)而非炮舰(PG)。

由于没有可靠的防空力量,起义后的“长治”舰于22日、23日连遭国民党军轰炸,华东海军决定“舍舰保人”,拆除舰上仪器、舰炮、电台等设备后自沉于南京燕子矶江域,此时“长治”舰刚刚被人民海军命名为“八一”舰。

1949年12月,华东海军开始组织力量打捞“长治”舰,次年2月,“长治”舰被打捞出水进入江南造船所修复,4月23日尚在修复中的“长治”舰被统一命名为“南昌”舰,7月编入华东海军第七舰队(护航战斗舰队)序列。1951年3月华东海军根据舰艇性能、舰型和所担负的任务对所属舰队进行了调整,该舰调入第六舰队,并接替“广州”舰担任指挥舰。作为指挥舰该舰设置有舰队会议室和首长住间,并有一艘美制机动交通艇供换乘使用。在武备上,由于修复时正值苏联武器陆续到货,所以“南昌”舰曾短暂的有过一段“日苏混装”时期,主炮仍为日制120mm炮,而副炮已经换作苏制70-К型单管37毫米舰炮,到1951年上半年,该舰已全面换装苏制主炮:前后单管Б-13型单管130毫米/50倍径舰炮各一座(见下图),舰桥四角各一座单37炮,后部甲板室上三座,共计七座副炮,另有机枪数挺;主桅上安装有搜索雷达。这种主炮有效射程可达17000米,最大射程26000米,超过当时国民党海军装备的日制120毫米、127毫米以及美制76.2毫米、127毫米舰炮。

也就是说,军博这门十年式120炮如果确实是来自“南昌”舰,那它应该在1951年就已经从舰上拆下来了,至于其后是否又被另作他用,何时被运到军博的均不得而知。

重新入列后的“南昌”舰抓紧训练,并逐步担负巡逻任务。1952年2月,“南昌”舰配合炮艇部队打击嵊泗渔场侵渔日本渔船,两天内抓获渔船7艘。1953年3月再次参与抓获8艘日本渔船。

1952年下半年,由于浙东沿海群岛尚未完全解放,舰艇部队训练海域受国民党空军威胁,第六舰队护卫舰转移至青岛进行训练。

1953年2月24日,毛主席检阅华东海军“南昌”舰、“广州”舰、登陆舰“黄河”舰和鱼雷快艇101、104号,留下了著名的“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题词。同月起,“南昌”舰与第六舰队各舰一起开始担负浙东海域作战任务。

1954年5月,“南昌”舰参与解放东矶列岛战斗。5月16日,“南昌”、等”舰编队在渔山岛以西海域在与国民党海军“太和”号护航驱逐舰交火。

1955年1月,“南昌”参与一江山岛战役,以主副炮连续射击敌防御工事和火力点,支援登陆部队上岸。

1955年9月,“南昌”舰率护卫舰五艘、登陆舰艇数十艘及海军陆战队一部航渡至旅顺,参与辽东半岛抗登陆战役演习并扮演登陆“蓝军”。

1956年6月,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巡洋舰“德米特里·波日阿尔斯基”号、雷击舰“智谋”号、“启蒙”号编队访问上海,“南昌”舰以东海舰队旗舰身份担任陪访舰。

1959年4月至5月,“南昌”舰参加南京军区组织的穿山半岛三军协同登陆演习,担任火力支援任务,任指挥舰。

60年代初,“南昌”舰进行了一次改装,舰桥形制发生变化,部分副炮换为双联37毫米舰炮炮,舰桥后两侧单37炮取消,单37炮仅剩一座。

1967年夏,“南昌”舰沿江上行至武汉,准备保障毛泽东主席再次畅游长江,但由于情况变化未能再次接受领袖检阅。

1968年2月,为纪念毛泽东主席视察海军15周年,“南昌”舰被授予荣誉舷号53-224(即主席登舰日期,见上图)。

70年代末,“南昌”舰退出战斗序列,北上大连作为海军舰艇学校练习舰使用。

1979年,少数民族代表乘“南昌”舰游览大连。80年代初,“南昌”舰报废并改作靶船使用。

几度易手的“宇治/长治/八一/南昌”舰漫长的服役生涯至此终于结束了,但它所用过的几个舰名均被人民海军的新型战舰继承了下来。

1979年12月下水的053H型(北约称“江湖”Ⅰ级)导弹护卫舰,被命名为“长治”号,舷号519(见上图)。

1986年7月12日下水的人民海军第一艘远洋航海训练舰“郑和”号,舷号81,也被俗称为“八一舰”(见上图)。

1986年8月1日,一艘舷号为163的051型导弹驱逐舰被命名为“南昌”号,是为人民海军的第二代“南昌”舰(见上图)。

此外,有一幅抗战结束后的“永绥”舰老照片,其前部的日式120mm主炮防盾与军博这门120mm炮的外型非常相似。通过查证《民国海军舰船志1912-1937》可知,同期向日本订购的三门120mm舰炮,其中有两门装备于1928年江南造船厂自建的“永绥”舰,剩余一门成了“咸宁”舰的前主炮。但“永绥”舰与“咸宁”舰装备的,均是三年式120mm炮,而非“桥立”级装备的这种十年式120mm高炮,两者在外观上除了的防盾造型明显不同,还体现在防盾开口的角度上。三年式120mm炮是平射炮,仰角不大;而十年式120mm高炮的仰角很大,所以在垂直方向上防盾开口很大。

“永绥”舰老照片上的主炮防盾,为何与十年式120mm高炮防盾如此相似,是不是从报废的日偿舰上借用过来的?是给“永绥”舰原配的三年式120mm炮换上了十年式120mm高炮的防盾,还是直接在舰首换装了一门十年式120mm高炮?这其中肯定又有一段故事,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声明:本文来自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搜狐作者本人,不代表军情观察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