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风云人物 > 正文

千里跃进大别山:使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时间:2020-02-13 08:15:39        来源:国防部网站

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内的革命烈士纪念碑

9月16日下午,正在河南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信阳市新县的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告慰革命英灵,并参观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让我们跟随总书记的脚步,一起走进那段峥嵘岁月,重温革命先辈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大别忠魂 岭岭丰碑

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区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大别山区牺牲了近100万人,按照鼎盛时期鄂豫皖根据地的350万人计算,每3到4人中就有1人献出了宝贵生命。在这近100万革命烈士中,留下姓名的只有130351人,其中湖北省牺牲59317人,河南省牺牲31748人,安徽省牺牲39286人。仅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新县,就有5.5万人为革命献身,留下姓名的只有11057人。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大别山军民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动人诗篇。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先后爆发了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等100多次工农武装起义,逐步创建了以新集(今河南省新县县城)为首府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成立,以新集为首府的鄂豫皖苏区达到鼎盛时期。根据地面积扩展到4万平方公里,人口350万,主力红军45000余人,地方武装20余万,建立了3个市和27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成为党在长江以北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根据地,也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根据地。

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红二十八军艰苦转战45个县,牵制国民党17万正规军,有力支援了红军的长征,鄂豫皖边游击区成为南方八省中面积最大的游击区,使红旗始终高高飘扬在大别山上。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五师在这里开辟了抗日战场,创建了豫鄂边抗日根据地,面积曾扩展到9万平方公里,人口1300万,成为我党在中原孤悬敌后的独立战略区。1946年6月,中原部队从这里实施中原突围,揭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

1947年,根据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战略部署,刘邓大军在陈粟、陈谢大军的配合下,于8月7日,挥师南征,千里跃进大别山,建立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实现了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伟大历史转折。

无数仁人志士在大别山区洒下了热血、留下了奋斗的足迹。在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内,建有纪念鄂豫皖苏区为革命牺牲的13万余英雄儿女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建于1957年,碑身呈五边形结构,碑高13.1米,碑身正北面为朱德的亲笔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吴焕先像

晏春山像

星火燎原 苏区形成

1921年到1931年期间,大别山区在党的领导下创建了鄂豫皖苏区。

1926年秋,新县第一个秘密党小组在箭厂河乡竹林村野外小山丘上的一棵大松树下建立。党员吴焕先、石生财、占以贤、吴先筹、肖崇善等人,经常在这片树林里集会、活动。次年2月,吴焕先等人又在这棵大松树下挂起党旗,成立了原箭厂河地区第一个党支部,吴焕先任支部书记,先后接纳了两批农民骨干分子入党。

吴焕先(1907—1935),河南省新县箭厂河乡四角曹门村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开始在家乡发展党的组织,开展农民运动,建立了新县第一个党支部。他曾任中共黄安县委书记、红四军十二师政治部主任等职。1934年,他任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政委,与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率部开始长征。1935年8月21日,吴焕先在甘肃省泾川县四坡村掩护大部队渡河时,与敌人激战,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吴焕先被称为红二十五军军魂,在革命斗争中,他有六位亲人牺牲。

大别山“江姐”晏春山的英勇事迹同样令人感佩。晏春山(1893—1935),河南省新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积极协助革命军建立柴山保根据地,带领潘湾一带农民参加“白沙关暴动”,后担任光山县弦南区四乡苏维埃妇女主席,组织妇女拥军支前,曾一次就送30多个青年参加红军。1935年5月,她不幸被捕。敌人给她灌辣椒水、上压杆、钉竹签、烧烙铁,她始终不屈服,后来敌人逼她带路去寻找红军游击队,途中她高呼口号,跳下悬崖,壮烈牺牲。

在大别山区牺牲的烈士中,有一位名叫蔡申熙(1906—1932),湖南省醴陵县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鄂豫皖苏区参加指挥了第一至四次反“围剿”作战,是一位功勋卓著的军事家,并为红军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干部。1932年10月,在两河口战斗中,蔡申熙身负重伤。妻子曾广澜得知消息后赶到他的身边,他看到妻子一直在悲痛地流泪,于是劝说道:“别难过,革命总会有牺牲的。你要永远跟党走,坚持下去。”不久,蔡申熙英勇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