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风云人物 > 正文

郭昌、董祖安夫妇情系坦克装甲车

时间:2020-02-13 07:51:08        来源:国防部网站
郭昌、董祖安夫妇在家中客厅留影。资料照片

慕名来到郭昌、董祖安夫妇家采访,客厅的墙上,是两个人的结婚照,拍摄时间是1956年1月17日,旁边还有董祖安当女坦克手的照片。

董祖安,曾是新中国第一批女坦克手。郭昌,曾经担任中国兵器工业北京北方车辆集团有限公司618工厂副厂长,从学着怎么“修坦克”,到参与设计了新中国第一台履带式装甲车,见证着一代又一代新型装甲车下线。

在郭昌、董祖安家中的柜子里,摆着一台台装甲车的模型。2019年国庆节期间,郭昌度过了89岁的生日,他笑着说,两人是因为“坦克”结缘。而让他们更加感慨的是,70年来新中国国防工业建设,尤其是坦克、装甲车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修理到制造的发展历程。今年的国庆阅兵仪式,郭昌、董祖安守着电视机看了好几遍。当一辆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制造”的坦克、装甲车在阅兵仪式中出现,董祖安说:“我真的太激动了!国家越来越强大了!”

1952年国庆节,董祖安和战友们驾驶着坦克,在沈阳参加国庆阅兵。

董祖安原是上海“国棉十一厂”的纺织女工。作为家中的独生女,她当年决定和青工们一起响应国家号召参军,成为解放军的一员。1952年,东北长春“装甲兵技术部”决定开办“新中国第一个女坦克手培训班”,董祖安等11人被派去学习“开坦克”。

“当时很多东西都不懂,我们都是工人出身,哪懂得什么是坦克呀。”董祖安回忆,“当时我们这群文化程度不高、从未干过技术工作的女工,面对复杂的坦克构造、技术理论和驾驶要领,确实难度太大,加上女孩子体力也比较差,单是掌握操纵杆就要20公斤的拉力。”

学习驾驶坦克的时候,董祖安还不到20岁。身材娇小的她,不仅要拉得动操纵杆,还要将重几十公斤的电瓶搬上搬下,在车外爬上爬下,在车内钻来钻去,更要学习坦克火炮和高射机枪的安装与操作维护。

谈起当年训练时的刻苦,董祖安对每个细节都记忆犹新:“为什么要身材娇小的女孩子?因为车内空间非常小。拉动操纵杆吃力时,还会把头顶在车厢顶上借力。”经过半年多的学习和训练,董祖安和战友们都能够自如驾驭那重达30多吨的坦克了。

如今,董祖安还保存着当年训练时的照片,其中有一张是董祖安和“搭档”坐在坦克上的合照,“现在失去联系了,很想知道她现在怎么样了。”

郭昌说:“我是学造船、修船的,后来怎么跑到装甲部队来了呢?说起来很有机缘。”郭昌原籍广东佛山,1930年在香港出生,8岁跟随父亲到上海念书。后来到上海江南造船厂学习发动机专业。

1951年,郭昌正在“美制大型登陆舰”上修理“主机”,厂里收到一封电报,因为急需修理坦克的技术人员,郭昌被调到北京。“当时领导问我,你会修坦克吗?我摇摇头。”

就像董祖安开始以娇小的身材“挑战”30吨的坦克,好学自信的郭昌也开始了在坦克、装甲车领域的积极学习之旅。从技术员、工程师、高级经济师到副厂长。

今年国庆节期间,央视财经频道报道了郭昌所在的中国兵器工业北京北方车辆集团有限公司,这里专门研制生产装甲车辆。70年过去,这家企业已经从简陋的兵器维修厂发展壮大,拥有了研发生产世界一流装甲车的实力。我国某型履带式装甲车就产自这里。该型装甲车,能实现全天候作战,其机动性、火力、防护性能和网络信息等综合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郭昌、董祖安家客厅的柜子里,摆放着两排“宝贝”——坦克、装甲车的模型。每一个模型上都标注着型号与生产厂家,对每一台坦克、装甲车的来历与参加阅兵的光荣历史,郭昌都如数家珍。董祖安保存的一叠证书中,有一张就是她完成国庆阅兵任务获颁的“一等功”证书。“现在都是全自动,我们那个时候可没有自动的,都是手动。”在郭昌详细介绍每一辆坦克、装甲车时,董祖安也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