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秘闻 > 正文

大清水师收复台湾后康熙为何不顺势将日本一锅端了

时间:2017-08-11 20:04:36        来源:

  《清史稿》上有这样一段记载:“上阅密折良久,大喜,御批千言。”意思是说皇上花了很长时间在阅读一篇机密奏折,并且非常高兴,写了上千字的批示。这段话中所隐含的意思很深,值得慢慢推敲。

  要知道群臣向皇帝汇报情况的奏折非常多,所以为了节省时间,大学士要先做出批示意见,再有皇帝大致批阅一下,评语也是能节省就节省。比如明朝皇帝,都是拿着朱笔在奏折上画圈。即便是非常勤政的雍正,也是用寥寥数字批示完一篇奏折。然而像开头中能让皇帝批阅“千言”的奏折恐怕十分罕见。

  更加罕见的剧情在后面,开头所说的那位“皇上”正是清圣祖康熙,那篇奏折的作者是收复台湾的施琅将军,讨论的事情却是要灭掉日本!这是怎么回事呢?清廷又为何没对日本动手呢?

QQ截图20170811171700_副本.png

  一、如此邻居

  秦汉时期,中国与当时的日本扶桑开辟了一条山东蓬莱至大阪的通商道路,属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这一经济举措,让日本在物质方面得到了极大的便利,那时两国关系非常友好。在后来的几百年中,日本是不是就要骚扰一下朝鲜半岛,继而引发与中国这一宗主国的争端。直到唐初的白河口之战,让日本意识到实力上的差距,于是乖乖成为了学生。

  时间一直到了元朝,极度缺乏金银的蒙古贵族决定东征日本掠夺财富。可惜自小没见过大海为何物的蒙古人不懂海战之奥妙,第一次遭到了台风,第二次被日本人以逸待劳赶下了海。碰巧此时的日本进入战国时代,战败的领主带着旗下的浪人、商人以及武士被迫出海讨生活,当然这些人不会老老实实当外籍雇员,他们只会烧杀抢掠。

  海战不行的蒙古人不胜其扰,只好制定“闭关锁国”的政策,自愿放弃海权。然而事实很清楚,倭寇之乱从元一直贯穿到明,如果没有戚家军这台“玉碎机”,中国沿海恐怕会成为倭寇的乐园。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