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秘闻 > 正文

回眸1962真实战例:四名解放军战士击溃印军一个团

时间:2017-07-22 00:28:55        来源:

但实际上,庞国兴等四名战士刚刚遇到一起的时候,他们也是没有组织的,和印军相比,他们的优势在于能够以“零成本”迅速重建自己的组织。

在亲身参与过中印战争的老战士张伟松、陈家夫撰写的《喜马拉雅的凯歌》一书中,详细的记述了他们如何重建组织的过程:

【王世军说:“四班副,你是党员,又是老兵、神枪手,你当组长,我和冉娃子听从你的领导,一起克服困难,消灭敌人。”冉福林操着四川口音说:“要得。四班副你大胆指挥吧!”庞国兴望着身边生死相依的战友,激动地说:“我们追击敌人来到了敌人后方,和主力暂时失去了联系,一定要拧成一股绳,活要活在一起,死也死在一起。敌人多了,我们就避开他打游击;敌人少了,我们就吃掉他。我相信主力部队不久就会上来的。”】

对“党员”的天然信任,是来自不同建制的四名战士能够立即整合成一个钢铁战斗小组的基本原因。


回眸1962真实战例:四名解放军战士击溃印军一个团

自从毛泽东主席确立了“党指挥枪”和“支部建在连上”两条基本原则,党员就成为部队团结的核心。

类似这样在艰险的环境下,以党员为核心迅速重建组织的情况,在红军长征途中,在抗日敌后战场,在解放战争时期,在抗美援朝战场,甚至在唐山大地震的一片废墟中,都反复不断的出现。

这是毛泽东主席赋予人民军队的独特优势,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优势,希望这种优势今天仍然存在。

【第三,极高的军事素养。庞国兴小组是勇敢的,但他们大胜印军,并不仅仅考勇敢,而是表现出了极高的军事素养。】

《喜马拉雅的凯歌》中有这样的描述——

【在追击过程中发现一处山梁背后隐蔽配置着印军一个炮兵阵地,4门87.6加农榴弹炮正在不断向我军发射。王世军建议:“先干掉敌人炮阵地……”庞国兴冷静地说:“对!要打掉敌人的炮阵地。八班副你和王世军,从左侧迂回到敌人炮阵地后面的小高地;我带冉娃子,沿公路两侧正面隐蔽接敌。越近越好,突然袭击,才能消灭敌人。”】


回眸1962真实战例:四名解放军战士击溃印军一个团

尽管只有四个人,但居然兵分两路,有主攻有助攻,有火力掩护有隐蔽接敌。

难怪印军会大惊失色,以为陷入重围,连装进炮膛的炮弹都来不及射出去就匆匆逃命了,结果由于过于惊惶连人带车跌进了山谷,白白把这些大炮送给庞国兴小组当战利品。

这种高超的战术素养,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训练时精心培育的,也体现了毛主席一贯提倡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