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军事 > 正文

【“两优一先”事迹展播】乌力吉边境派出所党支部:戍守北疆铸警魂 爱民稳边展风采_群众

时间:2021-08-01 15:25:01        来源:

值此“八一”建军节之际,全区各地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辅警纷纷以各自的方式表达对人民军队的敬仰和信赖,向革命军人致以最崇高的敬礼。人民公安和人民军队有着深厚的渊源和紧密的联系,“忠诚”是共有的特质。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公安现役部队不再列武警部队序列,全部退出现役,公安现役部队改革正式拉开序幕。公安边境管理队伍是一支脱胎于人民军队、成长在移民管理体制下的队伍,改制后,广大边境管理民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份满意的答卷。本期“两优一先”事迹展播为您推送获评内蒙古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的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乌力吉边境派出所党支部的先进事迹。

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乌力吉边境派出所成立于1964年,驻守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腾格里沙漠腹地,担负着7707平方公里边境管理区和85.461公里边境线的维稳管控任务。在自然环境极端恶劣的戈壁荒漠,一代代戍边民警把青春和汗水抛洒在了祖国北疆,用责任和担当谱写出了一曲又一曲感动时代、激情澎湃的爱民乐章。由于工作出色,派出所先后荣获省部级表彰19项,并被公安部荣记集体二等功1次。2021年5月,派出所党支部被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评为全区“先进基层党组织”。

坚守传承彰显使命担当

在内蒙古,若论地域之偏远,当属阿拉善。而乌力吉苏木则位于阿拉善腹地。这里属于典型的沙漠气候,年降水量只有几十毫米,而蒸发量则高达3000毫米,夏季在太阳的炙烤下,气温可以高达40℃。冬季,寒冷的蒙古高压向南而下,气温则可降至-30℃。最难受的,莫过于无休无止的风沙。在这里,5级以上的大风每年能刮上100多天,大风卷积着沙尘滚滚而来,藐视着世间一切。

面对着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乌力吉边境派出所像戈壁荒漠的一棵胡杨一样,在这片大漠扎根、散叶,度过了57个春秋。在乌力吉边境派出所,有一个传承了半个世纪的戍边传统。每当有新学员分配下来,第一堂课就是接受所史教育,面对党旗庄严宣誓。每当有老民警调离,最后一件事儿还是接受所史教育,重温入党誓词。无论体制如何变迁、时代如何发展,这项光荣的传统一直在这个优秀集体中坚守了半个世纪,也成为广大民警心中永远传承的忠诚警魂。

舒立辉是乌力吉边境派出所第18任教导员,从新兵到教导员,他把20年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这片大漠戈壁。“刚来的时候没有公路,去一趟阿拉善左旗要走一天。由于交通不便,派出所经常是清水煮挂面,那时候营房条件也不好,外面刮风屋子里全是灰尘,喝的水也是苦咸水。”谈起派出所的过往,他总有说不完的话。“2003年,乌力吉苏木通了公路,2017年通了高速公路,营房更新了2代,还喝上了净化水,吃上了新鲜菜。”谈到新时代的发展变化,舒立辉更是如数家珍。

变化的是外部环境逐步改善,而不变的却是历代民警扎根大漠、坚守传承的初心。肖鹏、郭永杰是两位90后民警,疫情来临时,两位民警立即放弃婚礼筹备,双双推迟婚期,返回战斗岗位。民警王伟,患有严重的皮肤疾病,但他始终坚持工作,从没有请过一天病假。一名派出所老领导曾说过:“走进了乌力吉,就走不出乌力吉,这里缺水、缺电、缺信号,但唯独不缺精神”。成立57年来,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挑战多么艰巨,派出所没有一名同志主动申请调离。他们甘于寂寞、甘于清贫,将青春年华献给了大漠戈壁,也将戍边报国之心根植在了祖国北疆。

班子有活力,队伍团结拼搏便有了根和魂。在日益严峻的边境管控形势下,派出所积极延伸党务工作触角,积极借助派出所主官进苏木班子和民警兼任村官这一制度机制,主动落实自治区兴边富民措施,调解各类矛盾纠纷,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及时补强了基层公共服务职能,有力夯实了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基层执政基础。

爱民助民甘做群众公仆

“10公里做邻居,20公里串个门”,是乌力吉地区的真实写照。在7707平方公里的边境管理区内,只生活着374户976名群众。即使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这里的大部分地区仍然不见人烟、不通公路、没有信号。艰苦偏远的地域环境为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困难。派出所成立以来,始终以爱民助民为己任,在千里大漠描画了一幅幅警民鱼水情深的生动画卷。

“太谢谢派出所民警了,如果不是派出所联系直升机及时救援,事故的后果不可想象。”2021年4月27日,乌力吉辖区发生一起大车侧翻事故警情,民警将群众救出后,苏木卫生院诊断伤者身体内部有损伤,并伴有压迫神经现象,急需转诊治疗。然而,距离乌力吉苏木最近的城市也有270公里,长途转移势必会造成更大的伤害。正在大家心急如焚的时候,派出所民警与巴彦淖尔市医院取得联系,启动空中救援方案,仅用时1个小时,就将伤者成功转移,由于治疗及时,这名群众最终转危为安。

像这样的爱民义举,派出所的民警坚持了半个世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派出所民警下乡的驼背上,永远少不了药品、米面等生活物资。配备车辆以后,警车更多的时候充当了救护车的重要职能。后来,青年劳动力纷纷进城,辖区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派出所就建立了爱民卫生室,配备了卫生员,走包串户为老人看病抓药。

没有气壮山河的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有的只是半个世纪如一日的爱民实践。近年来,派出所累计为群众捐款捐物、送医送药价值2万余元,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200余件,帮助群众解决困难300余件,化解劳资纠纷200余万元,在沙尘暴、暴风雪中为牧民找回走失牲畜350余只,救助被困车辆80余台次、人员120余人,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穿着警服的贴心人”。

稳边固防筑牢铜墙铁壁

2016年,乌力吉口岸开工建设;2017年,京新高速建成通车,经济社会的进步使边疆地区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但随之而来的,则是对边境管理工作的巨大挑战。随着辖区各项工程的开工建设和公路网络的日趋发达,大量外来人口不断涌入。从以前的很少办案到如今的接警频繁,时代交给了乌力吉边境派出所一份厚厚的试卷。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科技支撑。”这是乌力吉边境派出所党支部一班人面对复杂形势形成的共识。在边境地区,光靠派出所管理是不够的,只有建立起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才能确保边境地区的长治久安。

孟根阿古拉是乌力吉苏木温都尔毛道嘎查牧民,作为乌力吉边境派出所的“居边护边堡垒户”,46岁的他每天都会戴上党徽,拿上望远镜和巡边工具,在边境一线开展巡逻。从“民兵护边员”到“草原110报警点”,再到“居边护边堡垒户”,守边护边的工作,已经在他家传承了三代。孟根阿古拉祖孙三代身份变化的背后,是乌力吉加强边境管理工作实践的生动缩影。2018年,为应对边境地区人口“空心化”加剧,建设符合边境管控和反恐实战需要的人防体系,乌力吉边境派出所实施了“居边护边堡垒户工程”,将边境前沿、重点区域生活的群众发展成为居边护边堡垒户,配发摩托车、望远镜等巡逻装备,同时建立考评细则,“网格化”划分了堡垒户的“责任田”和任务区。

2020年,乌力吉边境派出所创新运用了集“居边护边堡垒户”巡逻管理、民警走访考勤、牧区一键报警、警务地理应用、信息化布控、远程调度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一张图”管理平台。同时,通过建立驼背警队、无人机警队、堡垒户巡边队等各类组织机构,构筑起了边境地区立体化防控体系,构筑起了维稳创安的铜墙铁壁。

2019年以来,乌力吉边境派出所累计收缴子弹792发、枪支2支、雷管9枚,抓获在逃人员2名,拦截误入边境一线人员12人次,以实际行动构筑起了北疆安全稳定屏障。2019年12月,派出所被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表彰为全区公安机关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安保维稳工作先进集体。

一桩桩往事、一份份荣誉的背后,是乌力吉边境派出所57年厚重历史的积淀,是一代代戍边民警扎根北疆、稳边爱民的接力传承,更是祖国北疆警民鱼水深情的真实见证。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乌力吉边境派出所党支部充分 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时刻牢记肩上使命,党员民警冲锋在前,实现了基层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日常工作的有机融合,成为了阿拉善边境线上的一面旗帜。今后,他们将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梦前行,为维护边疆社会安全稳定、驻地经济平稳发展再立新功。

供稿单位:阿拉善盟公安局

编 辑:张学俭 陆 晗

校 对:魏汉中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