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航空航天 > 正文

重型坦克在二战后做出的挣扎,如同“鸡肋”一般的T-10坦克_武器

时间:2021-05-04 02:46:37        来源:

二战结束之后,因战斗理念的升级,重型坦克的末路也到来了,不过就是这样,重型坦克也坚持了一阵,并闹出了不小的动静。而动静最大的自然是苏联,从二战时期开始,I S系列坦克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战后亦是如此。直到这个系列的最后一个产品,T10诞生之后,重型坦克的历史也到头了。

装甲洪流,I S系列重型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坦克要不看可靠性的话够厉害了,东线战场开打之后,苏军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这期间英国和美国将大量坦克运到了东线战争,同时苏联的战争工厂马力全开,苏制坦克也像下饺子一样出现在战场之上。就这样,德军成为了压力大的那个存在,武器不断升级换代的同时,也刺激了对面军备的加强。

库尔斯克会战结束之后,苏军开始不再满足于现有的坦克,进而借助KV-13的基础,研制出了I S系列坦克。首辆原型车为I S-85,主武器为一门85mm炮,量产的型号为I S-1,顺便一提,I S-1从来没有装备过122mm炮,它最初的设计目的是将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结合在一起。从I S-2开始,这一系列的坦克才开始走大口径的路线。

同时期,701工程也进行了试验,即是I S-4。它全重60吨,使用一根46倍径的122mm炮,防御力可以强过德军后期虎王一类的坦克。若是这辆坦克投入量产,它将是二战时期最强的装甲。尽管I S-4没有出现,但在二战最后的一段时间里I S-3出现了,不管是防御力还是火力它都不输于前者。胜利阅兵的时候,行驶在柏林街道上的I S-3重型坦克无疑让盟友也紧张了起来。

最后一辆重型坦克,T10的诞生

战争结束之后,I S-3重型坦克让不少西方国家陷入了恐惧之中,进而新的一轮军备竞争开始了。为了应对钢铁洪流,各种大型装甲车辆以及反坦克武器不断出现。面对着这种情况,苏联也没有止步不前,I S-2在二战的时候就已经过时。而I S-3看似优秀,其实毛病也不少,主武器的穿透力也早就落后于战后的标准。

因此,从1950年开始,全新的重型坦克研发计划被提上了日程,基于的是730工程。到了1952年的时候,这辆新坦克开始进行量产,不过那个时候还是叫I S-8,至于为什么改名字了?是因为这一系列坦克名字真正的主人在1953年去世了,研发人员科京感觉风向不对,果断地就把名字改了。

T10坦克全重49吨,车身前装甲达到了120mm,炮塔则为201mm。车身装甲继承了I S-3的楔形结构,炮塔也更圆润了一些。发动机为一个12缸的柴油引擎,最大移动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42公里。主武器为一门122mm的M-62T2坦克炮,看它炮口处的五孔制退器,炮弹的初速度可想而知(T10 M)。副武器为两挺重机枪,车组成员4人。

除了这些基本的配置外,T10坦克还安装了不少具有科技范的产物,比如炮塔上面的红外大灯、动力舱里的自动灭火系统等等。到1966年为止,T10重型坦克一共生产了1439辆,除了苏联外,并没有其它国家装备过这款坦克。关于T10坦克的实战记录,应该只有在“多瑙河行动”中露过脸,所以并没有什么好说的。

重型坦克的末路

就T10坦克的性能来看,苏联无疑将重型坦克的运用推向了高峰,但所谓物极必反,重型坦克也算是走到头了。且不用说主战坦克的理念在此时已经近乎于成型,光是不断加强的中型坦克,就已经让重型坦克的优势所剩无几。而反坦克武器威力和使用效率的提升,更是击穿了重型坦克最后的一层装甲。

关于T10坦克的改装型号,有倒是有,但也属于昙花一现的存在。比如268工程,利用T10的底盘,改装成了一辆突击炮,主武器是一门152mm口径的M-64炮,只有一辆原型车诞生。除此之外,T10的底盘还扛起过400多毫米的巨炮和导弹发射装置一类的武器,也算是物有所值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