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秘闻 > 正文

160年前,清朝发生一件大案,一品大员竟被斩首,千年来仅此一例

时间:2021-04-24 10:57:15        来源:

历史上被斩的大臣不少,别说大臣,王侯将相都有不少死于非命,光是明初时老朱都不知斩了多少开国功臣,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操作也是差不多。

但哪怕历史上有那么多臣子殒命之事,今天要讲的这位一品大员也还是千年来唯一一例,他到底有何特殊之处?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科举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人才选拔考试,延续了千年之久,在选拔人才的基础上还保证了公平公正。但万事万物没有绝对,总会有一些人想要通过歪门邪道的方式获得利益。

纵使历朝历代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公平,在科举考试上可是下了大功夫,不仅有严格的搜身,从出卷人到监考人也自有一套流程。但俗语有云,你有张良计,我有过桥梯,纵使朝廷严防死守,历史上还是出现了不少的科举舞弊案。

由于科举考试层层相套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每当有舞弊案件出现时,都会有大规模的官员落马,柏葰就是那个被牵连的可怜官员。

柏葰是道光六年的进士,一路官职兵部尚书,授文渊阁大学士,妥妥的一品大员。在清朝正史《清史稿》中对柏葰的评价乃是"素持正""勤慎无咎",说白了就是自身端庄稳重,正直高洁,勤恳努力。

但水至清则无鱼,更别说此时的清政府已经开始走起了下坡路,朝堂内诸多蛀虫,柏葰跟那些尸位素餐者玩不到一起去,那些人也视其为眼中钉。

咸丰八年(1858年),柏葰担任顺天府乡试主考官,其中有一名考生名为罗鸿祀,明明才疏学浅,却成功考取功名成了举人。当时科举并非一锤子买卖,在考完放榜后还有个"磨勘",也就是取乡试、会试中正榜(考中了)试卷在进行审核,这一审就审出了问题。

当时一篇八股文最多也就七八百字左右,罗鸿祀的考试错别字总字数却高达300余字,这样的水平考中进士,可能吗?

当然不可能,因此其中一定有问题!此事就被上报给了御史孟传金,孟传金直接报告给咸丰帝,开启了戊午科场案的序幕。

罗鸿祀的文章有问题,那么首当其冲需要被问责的就是主考官柏葰,更要命的是彻查之下发现此场考试有问题的并非罗鸿祀一人,其中还有个名为平龄的伶人。

伶人在清朝本不可能参加科举考试,更别说平龄一点真才实学都没有,平日里只会唱小曲儿,这样的人混入考场后竟然还考取了第七名的好成绩,明眼人一看就有问题。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此次科举"应讯办查议者竟有五十本之多"。由于此时牵连甚广,咸丰帝还是给了罗鸿祀一个机会,让他单独重考一次。考试结果不用多说大家都清楚,试卷依旧粗鄙不堪,彻查成了板上钉钉之事。

调查发现罗鸿祀主要贿赂了柏葰的门丁靳祥,以及同考官浦安,其中还有兵部侍郎李鹤龄疏通关节帮忙穿针引线。

其实柏葰是将罗鸿祀的名字写在副榜上的,但由于靳祥受贿,趁柏葰没注意将带回家审理的考卷偷偷调换,因此才有了罗鸿祀上了正榜之事。

当时审理此案之人乃是载垣、端华,他们本就与持正的柏葰矛盾不小,这下子抓到了柏葰的把柄,自然要往死里踩。

肃顺跟柏葰的矛盾更大,因此他一直在撺掇载垣、端华二人尽力攀咬柏葰,并在朝堂上极力主张处死柏葰。

咸丰帝其实内心还是挺犹豫,毕竟柏葰重为一品大臣,历朝历代的舞弊案中从未有过直接将如此高官斩了的事情,更何况柏葰也罪不至死。

但肃顺却不愿放过柏葰,直接在朝堂上表示:"科场为抡才大典,交通舞弊,定例綦严。自来典试诸臣,从无敢以身试法者。

不意柏葰以一品大员,辜恩藐法,至于如是!"一番言论下来,本来想帮柏葰说几句好话的臣子也都闭口不言了,柏葰至死就此确定。

1859年,柏葰被被斩于菜市口,不仅成为了清代唯一一位因科举舞弊被处死的中央权臣,更是成为了历史上史死于科举案件的职位最高的官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