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秘闻 > 正文

清朝皇帝山珍海味那么多,溥仪为何却说从未享受过真正的人间美味

时间:2020-05-06 20:11:15        来源:

辛亥革命后某日,大清朝的末代镇国公之一爱新觉罗.恒煦早晨起来感到肚子饿,决定自己到街上买点吃的。此前,他从来不需要自己做这种事,无论大小事都是下人替他代劳,但革命后,这个贵族的经济水准一落千丈,再不自己动手「劳动」,就只有饿肚子的份了。

爱新觉罗.恒煦拿着钱到了街上。街头小贩们当然认得他,热情地跟他打招呼。他来到一个烧饼摊前,买了两个烧饼。当掌柜的把烧饼用纸包好放在他手里时,恒煦愣了:他吃了几十年的烧饼,头一次发现烧饼竟然是热的!他咬了一口,发现热烧饼的味道简直好极了,比他吃过的所有好东西都要好吃百倍!

爱新觉罗.恒煦是乾隆皇帝的后代,着名的「五阿哥」永琪之后。辛亥革命后,他虽然越过越穷,却吃到了在王府里从没吃过的美味。奥妙在于王府里的生活其实十分畸形:下人们为了替自己省事,从小欺瞒主子,买烧饼一定要买凉的,如果买热的,万一哪一次凉了,主子怪罪下来便难以交差。不如永远买凉的,让主子以为本当如此,这样自己才安全。一个烧饼是如此,别的食物更不用说。

从这个角度来看,「革命」对于被革命者,也就是旧时贵族来说,本质上算是好事,因为革命成功,意味着贵族恢復了作为正常人所应该享有的健康生活方式。

味觉革命就此在末代镇国公身上发酵,同时也在末代皇帝溥仪身上发酵。这位皇帝成为这个国家的一介普通公民后,向人们交代了皇宫里那些「神秘」的生活。饮食上,虽然皇帝每餐都要摆上至少几十道菜,但大部分的菜根本无法下咽,因为那都是放在砂锅里不知道炖了多少天的老菜汤,知道皇帝吃不到,干脆都做成了样品。

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

关于皇帝吃饭,另有一套术语,是绝对不准别人说错的。饭不叫饭而叫「膳」,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厨房叫「御膳房」。到了吃饭的时间—并无固定时间,完全由皇帝自己决定—我吩咐一声「传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监便照样向守在养心殿的殿上太监说一声「传膳!」殿上太监又把这话传给鹄立在养心门外的太监,他再传给候在西长街的御膳房太监……这样一直传进了御膳房里面。不等回声消失,一个犹如过嫁妆的行列已经走出了御膳房。这是由几十名穿戴齐整的太监们组成的队伍,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浩浩荡荡地直奔养心殿而来。

进到明殿里,由套上白袖头的小太监接过,在东暖阁摆好。平日菜肴两桌,冬天另设一桌火锅,此外有各种点心、米膳、粥品三桌,咸菜一小桌。食具是绘着龙纹和写着「万寿无疆」字样的明黄色的瓷器,冬天则是银器,下托以盛有热水的瓷罐。每个菜碟或菜碗都有一个银牌,这是为了戒备下毒而设的,并且为了同样原因,菜送来之前都要经过一个太监尝过,叫做「尝膳」。在这些尝过的东西摆好之后,我入座之前,一个小太监叫了一声「打碗盖!」其余四五个小太监便动手把每个菜上的银盖取下,放到一个大盒子里拿走。于是我就开始「用膳」了。

所谓食前方丈都是些什么东西呢?隆裕太后每餐的菜肴有百样左右,要用六张膳桌陈放,这是她从慈禧那里继承下来的排场,我的比她少,按例也有三十种上下。我现在找到了一份「宣统四年二月糙卷单」(即民国元年三月的一份菜单草稿),上面记载的一次「早膳」的内容如下:口蘑肥鸡、三鲜鸭子、五绺鸡丝、炖肉、炖肚肺、肉片炖白菜、黄焖羊肉、羊肉炖菠菜豆腐、樱桃肉山药、炉肉炖白菜、羊肉片川小萝卜、鸭条溜海参、鸭丁溜葛仙米、烧茨菇、肉片焖玉兰片、羊肉丝焖跑跶丝、炸春卷、黄韭菜炒肉、熏肘花小肚、卤煮豆腐、熏干丝、烹掐菜、花椒油炒白菜丝、五香乾、祭神肉片汤、白煮塞勒、烹白肉。

这些菜肴经过种种手续摆上来之后,除了表示排场之外,并无任何用处。它之所以能够在一声「传膳」之下,迅速摆在桌子上,是因为御膳房早在半天或一天以前就已做好,根在火上等候着的。他们也知道,反正从光绪起,皇帝并不靠这些早已过了火候的东西充飢。我每餐实际吃的是太后送的菜肴,太后死后由四位太妃接着送。因为太后或太妃们都有各自的膳房,而且用的都是高级厨师,做的菜肴味美可口,每餐总有二十来样。这是放在我面前的菜,御膳房做的都远远摆在一边,不过做个样子而已。

正因为皇宫中的一切都如此畸形,所以宣统皇帝被驱赶出故宫时,其实觉得无比快活,虽然仍然不得自由,但至少可以正常吃饭了。传统相声里有个段子叫做《报菜名》,其中的「满汉全席」是大家公认的食品大观园,而真正吃过「满汉全席」的人想必不多,整天面对「满汉全席」的溥仪大概是最「幸运」的一个,不过他也因此从未享受过真正的人间美味。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