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热点 > 正文

为了美好的生活!走近那些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劳动者

时间:2020-04-30 10:06:36        来源:国防部网站

云南省永平县龙街镇田心村致富带头人王张荣——

硬汉成了“领头羊”

“我家西门塔尔肉牛养殖规模已经发展到10头啦,今年预计收入有5万多元!”“五一”前夕,在云南省永平县龙街镇田心村,正在田间收割青饲草的村民王张荣高兴地说。

王张荣一家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0年,王张荣患上食管瘤,做了两次大手术保住了生命,但家里也因此债台高筑。

2015年,在军地帮扶下,田心村被确定为肉牛养殖示范村,开始发展肉牛养殖产业。得到大理军分区启动资金的帮助,自小与牛打交道,练就一手养牛绝活的王张荣,一口气买来7头肉牛并改造了牛圈,成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每户养牛户每年还有5万元的小额贴息贷款和产业扶持资金,跟着干准没错!”回想起当时的决定,王张荣说。

2016年,永平县农业局和畜牧局为村民开办肉牛养殖班,配备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由村里合作社联系商户进行肉牛销售。已经成为村里小有名气养殖大户的王张荣,挨家挨户上门为大家讲解养殖技术,带动全村119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那头大肚子的牛,买的时候花了1万多元,但半年后,光它生的小牛就值8000元。往后我打算扩建厩舍,再买几头小牛犊。牛越养越多,日子肯定会越过越美!”一边喂牛,王张荣一边盘算着收益,不禁喜上眉梢。

(杨白冰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柯 穴)

王张荣给家中待出栏的肉牛喂食青饲草。刘荣泽摄

延伸阅读

近日,农业农村部和国务院扶贫办召开“三区三州”和52个未摘帽县产业扶贫工作视频会。会议指出,52个未摘帽县已发展主导产业122个,带动300多万名贫困群众人均增收1700多元,近三分之二的贫困人口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回顾近年来产业扶贫历程,从生态农业到农村电商,从特色种植养殖到乡村旅游,各地产业扶贫百舸争流,实现了扶贫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江西瑞金的知名品牌“廖奶奶咸鸭蛋”采用专业合作社模式,成了带动贫困户增收的“致富蛋”;青海充分利用高原气候优势发展牦牛和青稞产业,全省成立961家牧业股份合作社,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6.5万户共19.6万人;江苏南京不少地区利用贫困村自然风貌开发乡村旅游度假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点睛”美丽乡村。可以说,哪些地区搞好产业,哪里的扶贫效果就突出,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就足。

长期以来,我们不断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强化产业扶贫,组织消费扶贫。脱贫攻坚进入啃“最硬骨头”阶段,从长远来看,通过产业扶贫实现脱贫致富,仍需坚持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培养致富带头人带头发展产业。此外,立足市场导向和贫困村镇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潜力大、竞争力强、贫困户可持续增收的特色产业也很重要。立足一个产业带动一片群众、一个产业搞活一个地方、一个产业形成一个优势,需要花大力气,下大功夫,让贫困群众分享产业红利,确保真脱贫、不返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