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热点 > 正文

第五个“中国航天日”:梦想绽放更加绚丽

时间:2020-04-24 10:10:52        来源:国防部网站

梦想接力——

事业不断前进

精神代代传承

2020年4月,航天专家孙家栋度过了91岁生日。这位被称作中国航天“大总师”的老人,亲历了中国航天梦最初的艰辛起步,也见证了一代代航天人之间的梦想接力:

——1967年,孙家栋领衔研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那一年,他年仅38岁;

——2000年,袁家军担任神舟飞船总指挥,那一年,他刚刚38岁;

——2008年,孙泽州担任嫦娥三号探测器总设计师,那一年,他也是38岁。

习主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

走过60多年峥嵘岁月的中国航天事业,为什么始终充满了昂扬奋进的青春气息?答案就在一代代航天人为了中国梦、航天梦的接续奋斗中。

那是光荣使命的交接——

“历史的接力棒,正式交到你们这一代年轻人手中啦!”5年前的一句话,至今令国防科技大学教授王飞雪一想起来,就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这是2015年1月中旬,王飞雪在北京参加一次北斗系统建设重要会议时,即将卸任的北斗导航系统总设计师孙家栋的叮嘱。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中国的航天事业正是在一次次沉甸甸的使命交接中向前发展。

2004年1月,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回收成功“百日”之际,42岁的张柏楠出任神舟六号总设计师。在这之前,执掌载人飞船总设计师“帅印”的,一直是“东方红一号”研制“十八勇士”之一的戚发轫。

接过使命的接力棒,10多年间,张柏楠主持了神舟六号至神舟十一号飞船系统的研制,先后把10名中国航天员送上了太空。

如果你留意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会发现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新一代运载火箭等各个航天领域,这样的使命交接一直在进行,这样的使命担当也持续在发生。正是因为总是有新一代航天人担当起新使命,中国航天才能不断实现新的梦想、书写新的荣光。

那是伟大精神的传承——

50多年前,负责建立“东方红一号”卫星测控体系的陈芳允遇到了一大难题。原计划建设18个卫星观测站,可由于国家经济条件有限,卫星观测站的数量必须大幅削减。减到多少个?经过他们反复研究,观测站的数量最终减到了6个,以最小成本圆满完成了测控任务。

这一故事可谓立足国情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生动体现。几十年间,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这一精神早已融入中国航天人的血脉:创立“异想天开”的“双星定位”理论,建立别具特色的北斗导航星间链路,实现人类航天器首次探访月背……

伟大精神推动伟大事业,伟大事业催生伟大精神。几十年来,伴随中国航天事业的进步,中国航天精神也不断在继承中弘扬: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

今天,中国航天在现实的天空中星光满天,在精神的天空中同样是“星光”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