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秘闻 > 正文

如火如荼的流民叛乱,加上豪强地主的参与,颠覆了王莽的统治

时间:2020-04-20 21:13:09        来源:

人,都应当有梦;人,都应当实现美梦;人,都应当掌握实现这种美梦的工具。往往万事开头难,能否坚持下去便是成功的关键。失败乃成功之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从天凤二年(公元15年)开始,各地的流民叛乱开始一浪高过一浪,呈烽火燎原之势。樊崇纠集流民,到处劫掠,人数像滚雪球一样增加,为了分别敌我,就把眉毛染红,称之为“赤眉军”;王匡、王凤因为为流民调解纠纷,主持公道,威望很高,被推举为首领,带领流民盘踞在绿林山(湖北京山),称之为“绿林军”。

面对流民叛乱的扩大和蔓延,王莽开始焦虑不安。为了平息流民叛乱,他也是费尽了心思。他先是派使者去招安,希望通过和平的手段解决问题。结果,使者回来后向他汇报:“盗贼散去后,往往又重新聚集起来。我问过他们其中的原因,说是因为朝廷的法令苛刻、繁琐,让人们找不到生路。人们辛勤耕作,收获还不够纳税的。待在家里,乡邻一旦犯下私自铸钱等罪行,又会被株连,而狡猾的官吏则趁机敲诈勒索。人们实在是活不下去了,才落草为寇的。”使者说的都是实话,但说实话的结果是惹恼了领导,丢了乌纱。

软的一手不行,王莽决定来硬的。地皇元年(公元20年)正月,王莽宣布全国戒严,同时公布了一个让人目瞪口呆的扩军计划。王莽决定在帝国军队的最高统帅部设置大将,属下有五位大司马、二十五位大将军、一百二十五位偏将军、一千二百五十位裨将军、一万二千五百位校尉、三万七千五百名司马、十一万二千五百名军侯、二十二万五千名百夫长、四十五万名士官、一千三百五十万名士兵。

这简直就是一个书生异想天开的白日梦。而这个扩军计划的理论依据就是《易经》上的一句话——“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地皇三年(公元22年)四月,王莽派遣太师王匡和更始将军廉丹带兵出征,剿灭关东盗贼。清明时节雨纷纷,人们纷纷感叹说,“这是老天爷在为出征的将士们落泪啊!”根据王莽的安排,王匡与廉丹分工合作。王匡负责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廉丹负责剿灭在青徐一带流窜的盗匪。

王匡和廉丹带领十多万大军踏上了漫漫征途。这支队伍非但没有成为劳苦大众的解放者和救星,反而在统帅的放纵下劫掠百姓、祸害地方。所以,当时流传着一句话——“宁逢赤眉,不逢太师;太师尚可,更始杀我。”从王莽的本意来说,还是希望能够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毕竟推行仁政,以人为贵是他的理想。但王莽的办法却不怎么高明。他派出使者,到各地教给老百姓一个自救的办法——煮草木为酪,可以代替食物充饥。但王莽还苦口婆心地提醒大家,就是这种草木酪也不宜多吃,否则会造成浪费的。

王莽还下令取消山林湖泊的禁令,让大家随便采摘打捞,解决生活所需,而且是免税的,直到地皇三十年都不用交税。但王莽的本意在执行的过程中就逐渐走形了。发放救命粮的官吏们从中渔利,克扣粮食,导致大部分灾民都活活饿死。首都长安都发生了饥荒。王莽向负责的官吏询问灾情,官吏告诉他:“挨饿的都是外地人,本地人一点事儿都没有。”这名官吏还特意跑到街市上买了些白米饭和肉汁,信誓旦旦地告诉王莽,“本地人吃的都是这些东西!”麻烦缠身的王莽不知道是真的信了,还是懒得理了,就没再追究下去。

流民叛乱的扩大跟王莽的决策失误,听不进正确的意见,用人不当有着直接的关系。流民叛乱多数是为生计所迫,并不是要存心造反。那些在混乱中伤亡的官吏,也不是流民故意加害所致。一次,一名大司马的属官外出办事,落入流民的手中,流民非但没有加害他,反而护送他回到官府。这名官吏怀着对流民的同情态度,递交了一份奏章,向王莽说明实际情况。

不想,王莽看后大发雷霆,将这名官吏法办,还下了一份口气非常严厉的诏令,“官吏不去剿灭盗贼,放任其为非作歹,直到他们敢于公然拦截官员的公车。可气的是,官员侥幸逃脱后,还替这些盗贼辩护,说什么是盗贼护送他回来的。迫于生计而违法犯罪的,严重的不过是拦路抢劫,轻微的则是小偷小摸。而现在的情况是数以千计的人拉帮结伙,横行无忌,这就不是为生计所迫了,而是有组织的叛乱。所以,要督促各级官吏全力以赴地剿灭盗贼。再有人替他们辩护的,依法严惩。” 最后问大家一个问题,对于流民叛乱,你们觉得应该怎么做才能解决根源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