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秘闻 > 正文

长平之战,赵国临阵换将真的是因为中了秦国的反间计?

时间:2020-04-13 20:33:16        来源: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45年。白起占领了韩国的野王,使得韩国通往上党的道路断绝,成为一块飞地。上党郡守冯亭携上党及其民众归附赵国。赵国在赵孝成王和群臣们商量后接受了上党。公元前260年,秦国左庶长王龁率军攻打已经归附了赵国的上党,赵国驻军长平。至此,华夏文明有史以来第1场规模宏大的举国大决拉开了序幕。

此时秦赵两国的举国之兵皆驻守长平,秦军58万,赵军50万。秦军在首战中败赵军取二鄣四尉,此后赵国大将廉颇采取坚守营垒的战略。无论秦军怎么挑战,赵军就是不出兵应战。然而就在僵持不下时,赵孝成王派赵括取代廉颇,成为赵军统帅。

大战在即,临阵换将与军不利,更何况是这种关乎国家存亡的举国大决。难道真像史料记载的那样是中了秦国的反间计?从后来的邯郸保卫战和短暂的赵国中兴可以看出:赵孝成王还没有昏庸到如此地步。那为何大战在即,赵孝成王用大家都认为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换下大将廉颇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来分析一下,小编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赵国的综合国力不允许赵军和秦军长期对峙。

在古代,两军交战比的是军队数量、军队的战斗力和统帅的策划。如果在军队数量、战斗力和统帅都相差无几的情况下,那比的就是辎重补给、综合国力了。军队数量上此时秦军58万,赵军为50万。战斗力方面:赵国在经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军事实力大增,战斗力已与秦军不相上下,甚至在阏与还击败过秦军。而秦军统帅是王龁(赵国认为。其实秦军统帅是白起)。而赵国统帅是大名鼎鼎的廉颇。

然而论综合国力。众所周知,秦国在商鞅变法后,由于新法奖励耕战,农民交的税、纳的粮越多,国家的奖励也就越多,使得秦国的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再加上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前期的苦心经营,使得秦国国库充盈,幅员辽阔,山东六国不可与其同日而语。反观赵国,虽然赵国在历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军事实力有所提升,但在经济层面上,由于赵国地处四战之地,无险可守,导致国家连年征战,经济发展跟不上。虽然在经过赵惠文王时期一系列的赋税改革,赵国经济略有好转,但与秦国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如果采用廉颇的防守策略,秦赵两国势必会形成长期对峙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就算秦军不攻打,拖也能把赵国拖垮。

二、举国之兵在长平,匈奴南下如何取?

长平对峙期间,赵孝成王自知与秦军长期对峙下去,赵国必败无疑。赵孝成王派丞相蔺相如去其他五国游说,期盼五国能出兵联合攻秦。由于五国惧怕秦国之强大,加上秦国丞相范睢的一系列外交政策使得五国不敢出兵。为表与秦国死战之决心,赵孝成王把抵御匈奴的10万大军派到长平。形成与秦军兵力对等之势,好让五国出兵。奈何五国还是无动于衷。而此时赵国的北边只有年轻的李牧率领2万骑兵,如果匈奴得到消息大举南下,纵然李牧有天大本事,区区2万骑兵如何与之相抗?到那时赵国便会有灭顶之灾(此时的赵国没有想到赵军会全军覆没于长平)。

三、赵括并非只会“纸上谈兵”

赵括,赵国马服君赵奢之子,人称马服子。赵括在长平之战以前从未有过任何统兵经历。然而就是这位没有任何作战经验的赵括在赵军断粮46天后,还不投降。也依然保持军队战斗力并亲自带领精锐率先突围,被秦军射杀。在赵括死后,剩余赵军全部投降。试想一下,一位初次领兵的将领,如果没有一定的自身实力,大军会在断粮46天后而不发生叛乱,还能组织起有效的反攻。纵然你是名将之后也不会有这样的凝聚力。战后就连战神白起也说:“秦军虽胜,但也死伤过半,若赵括此战不死,必是天下名将,大秦克星”。

如此看来赵孝成王临阵换将并非全是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而是赵国的国力不允许赵国和秦国继续僵持下去。僵持下去,赵国必败无疑,拼死一战或许还有一丝胜算。况且赵国北边还有匈奴为患。而赵括自身也有一定的实力,不然赵孝成王不会把举国之兵交与他手。所谓胜者为王败者寇,秦国胜了,则秦国的反间计高明。倘若赵括一举击败秦国,那后世又是怎样的一个说法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