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27年教员的侯艺林,做了27年不停转的“陀螺”

时间:2020-04-08 23:35:17        来源:国防部网站

“忙起来”才能让团队“强起来”——

“学问不能断了传承,必须用于强军实践”

侯艺林也是“低头族”,经常把一些帖文转发到“军事思想家”微信群里。群里都是教研室成员,之所以取了这样一个名字,她希望大家朝着成为“军事思想家”努力,更希望把教研室建设成真正的家,大家相亲相爱、和睦共赢。

老教员李文庆是军事谋略学专家,当了大半辈子教学科研“大拿”。临近退休,想来侯艺林的教研室图个清静。

来十分欢迎,闲绝不可能。“学问不能断了传承,必须用于强军实践。”侯艺林“逼”着李文庆一道下部队调研,办公室、饭堂、通勤路上,每一处都有他们讨论、争辩的身影,不断构思、完善专著的火花。

那年夏天,李文庆生了一场重病。休养期间,侯艺林接下了他所有的工作。连续2个多月,等到李文庆出院回来,《武警谋略学》已进入编印出版阶段。看到作者只有自己,李文庆着了急:“你要我咋还这份情?”

“多讲几堂课,再带一个人,给我分点担子。”侯艺林的回答实实在在。

王培通是南开大学哲学博士,上过讲台教过课,在政治机关工作多年,一到教研室,就被侯艺林在心里定为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这个徒弟你得给我带出来!”她在办公室组织了一个简单的拜师礼,给李文庆布置了任务。

当时,李文庆正在负责建设“《孙子兵法》的现代应用”课程,王培通随即被拉进了这项工作。在李文庆的全力支持下,仅用半年,王培通就完成了10个专题的授课提纲。

这对师徒都是犟脾气,学术上遇到分歧谁也不让谁。他们对“新形势下如何运用孙子的安全观”有着不同见解,侯艺林就让俩人分开研究。这下,她更忙了,一会儿帮这边收集资料,一会儿为那边提出建议,连着20多天加班到后半夜。最终,俩人的研究成果实现有机互补,综合而成的论文登上了首届强军论坛。

“大姐愿意看着身边人跟上她、追上她,甚至超过她。”教员李响常说自己最佩服的人就是侯艺林。因为备不好课、讲不上课,4年前李响带着“差评”调入了侯艺林所在的教研室。第二天,侯艺林拿来一整套自己的教案:“抓紧准备,下周审课。”

“不捂着藏着就不错了,咋还全给我了?”李响被感动了。抓住机会,她全力准备,顺利通过,终于重新站上了讲台。

李响重拾信心,几门广受好评的课讲下来,她又有些“飘飘然”了。“苗头不对!”侯艺林及时“勒马”,让李响在教学讲评会上试讲毛泽东军事思想课程。

李响兴冲冲扎进教研室的教案库里“淘宝”,“毛泽东谋略艺术”这一专题拿过不少奖,课件视频一应俱全。不到一周,李响背得滚瓜烂熟,自信地走上讲台。

“辽沈战役的战略是‘关门打狗’,锦州地区为何被形容为一条‘扁担’?战役之初为何首先置长春之敌于不顾?”面对台下专家接连发问,激情洋溢的李响卡了壳,遍寻脑中教案也找不到答案。

“讲课可不能只练表面功夫。”走下讲台,侯艺林语重心长,“就咱们的专业而言,每一课都与文化、历史有着深深关联,搞‘有一说一’只能是作秀表演。唯有夯实自身积淀,才能让课堂具备深度、厚度、宽度、温度。”

一盆冷水泼得恰到好处。有了本领恐慌的李响从此把“板凳甘坐十年冷”作为自己的治学警句,逐渐成长为教研室里的顶梁柱。

这13年,教研室旧人走、新人来,侯艺林却始终坚守着岗位,催着、扶着、推着所有人朝着既定目标发起突击、冲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