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灭光辉不朽身

时间:2020-04-02 20:01:35        来源:国防部网站

烈士方洪有——

两个难忘的春天

■丁宏旺

祖国从未忘记,烈士从未走远。烈士方洪有,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人,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34师101团警卫连战士,1951年牺牲,年仅29岁。

树枝挂粉、碧水绕村。前往烈士家乡当涂县姑孰镇龙华村的路上,经过一栋栋白墙黛瓦的小楼,在一幢两层小楼前,记者见到了烈士方洪有的侄子方直文。

“要不是因为疫情,今年本打算再去一趟沈阳……”烈士的哥哥方洪启已过世,侄子方直文也年过六旬。“近70年了,祖国始终没有忘记他们,还花这么大的力气将烈士们接回国……”简单寒暄后,老人端出《烈士鉴定意见书》和红彤彤的《慰问信》,饶有兴致地回忆起往事。

提到叔叔,有那么两个春天永远留在方直文的记忆里。老人解释说,一个是1949年的春天。那时他还没出生,是在父亲一遍遍讲述中才牢牢地印刻在脑海中。兄弟自幼父母双亡,相依为命。兄弟俩,靠讨百家饭和卖苦力长大。1949年4月,当涂县解放,兄弟俩迎来了真正的“春天”。父亲告诉方直文,当时方洪有要去参军,他大力支持。

另一个春天,是去年的春天。方直文的二女儿方娟在网上看到了24位烈士的名单,并留言“方洪有就是我的小爷爷”,经过确认,终于寻亲成功。回想起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内摸到叔叔“方洪有”的名字,方直文眼角发红:“多少年来,父亲在清明、冬至时都要为叔叔烧上一把纸。”

院子内,一株月季正在绚丽怒放。正是无数像“方洪有”这样的烈士,用他们的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生活,换来了一个又一个明媚的春天。

烈士冉绪碧——

弃笔从戎,扛枪卫国

■中国国防报特约记者 朱 勇 通讯员 黄 韧

一个木制算盘,一盏桐油灯,一个简易木制书箱,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馆,3件由家人捐赠的烈士冉绪碧遗物静静地“躺”在展柜中,透着书卷气息,让参观者不禁遐想,是什么让这位书生弃笔从戎,最终捐躯异国?

一位70年前的读书人仿佛就站在我们面前。

烈士冉绪碧,1949年9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4月22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为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60师180团战士。四兄妹中,冉绪碧排行老三,大哥、二哥均已去世,妹妹健在。侄子冉方章、冉方禄现居住在湖北省利川市柏杨坝镇龙兴村。

清明节前夕,记者通过当地人武部再一次联系到了冉方章,他为记者介绍了3件遗物背后的故事。

冉绪碧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学习能力。为支持他读书,在那个节衣缩食的年代,父亲冉启基只能让哥哥妹妹辍学,全身心供应冉绪碧读到了五年级,并为其购置了学算数用的算盘。

而为了读书,冉绪碧早出晚归。一大早出门,翻越四五里山路,傍晚才返回。当时没有电灯,晚上如何学习成为一个难题。冉启基咬牙用家里的12斤苞谷换来了一盏桐油灯。

渐渐地,私塾教育已经满足不了冉绪碧的成长需要。冉启基又用60斤苞谷,为冉绪碧聘请了一位教书先生。为了便于保存越来越多的学习书籍,冉启基还特意聘请同乡的木匠师傅为小儿子手工制作了一个书箱。

3件学习用品,既浓缩了父亲为支持冉绪碧读书以改变命运的希冀,也启蒙了这个乡村少年的思想。为了追寻革命理想,冉绪碧放下书箱,扛起钢枪,并奉献了自己的全部。

烈士周少武——

一张珍藏多年的证明书

■张建平 李 军

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坡头镇店留村的周波家里,一直珍藏着一张特殊的证明书。

这是一张早已被岁月洇渍得发黄的证明书。上方是两面军旗,四周边框为深褐色,左右两侧是齿轮和麦穗图案,上下还印有坦克、飞机。

这张有些破损又看似简单的证书,却分量极重,价值千金。这是志愿军烈士周少武的“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

周少武年少参军,牺牲时未婚,没有子女。弟弟周观富已于2014年去世。周观富老人的孙子周波向记者回忆,从小他便经常听爷爷讲述大爷爷的故事。爷爷告诉他,两兄弟从小相依为命,感情很深。后来一起逃荒到陕西,在那里,年仅17岁的周少武决定参军入伍。

自那以后,兄弟二人便失去了联系。后来,他回到老家济源,一直四处打听消息,却始终杳无音信。直到多年后,周观富收到了这张“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他这才知道,哥哥已经牺牲在朝鲜战场。周观富一直珍藏着这张证明书,常常拿出来睹物思人。后因年代久远有些磨损,他还专门请人用玻璃镜框装裱。就这样,这张珍贵的证明书被老人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过去几十年,周观富一直惦念着要把哥哥“接回家”,却未能如愿。2014年,周观富临终前,把这张珍藏了一生的证书交给子孙保存。

或许是巧合,也或许是上天的安排。就在周观富去世后不久,长眠异国多年的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开始逐批次回国,第一批回国的烈士遗骸中就有周少武。可惜,周观富未在生前得知这一消息。

燕归花开,又至清明。让我们满怀敬意,向这张用烈士生命换来的“证明书”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