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军事 > 正文

冲天飞豹怎样炼成的?歼10之前,歼轰7承载国人无限期待

时间:2020-03-31 20:24:13        来源:

作者:风千里

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安

千里南疆雾茫茫,故国土,自难忘。狂涛骇浪,几处设国防。狼烟四起曾相识,泪如倾,气填膺。”——《江城子》 歼轰-7飞机总设计师陈一坚院士

对于曾经活跃于世纪之交,亲历了中国军备逐步走出落后状态历程的老军迷们而言,“飞豹”这个名字绝对是不可磨灭的时代印记。在那个内外压力巨大的年代,“飞豹”歼击轰炸机一亮相,就凭借它那现代战机的身姿,给了习惯了歼-6、歼-7和歼-8等老爷机的军迷们以极大的鼓舞。可以说,在歼-10大规模装备部队以前,飞豹在一段时间内几乎承载了国人对国产先进装备的无限期待。

【歼轰-7的总设计师陈一坚院士】

故事还要从上世纪70年代说起。当时中国的安全压力空前巨大,北有强敌苏联携百万兵力虎视眈眈。在南疆,越南战争硝烟散尽之时,曾经的小兄弟越南也开始肆无忌惮地挑起边衅。对岸局势依然紧张如昔,而宿敌美国还未与我国握手言和。在这一严峻形势之下,面对漫长的海岸线和万里海疆,我海军仰仗的空中打击主力就只有歼-6,强-5和轰5这几款老旧的歼击机和强击机,主力战机速度低,作战半径小,加上装备落后的机载设备与武器,我海航和空军官兵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艰难支撑着祖国的海空防线。

【上世纪70年代,我海航部队对海作战的主力机型仍是老旧的轰-5和强-5】

【当时研制中的轰-6丁型轰炸机亦不能满足海军关于快速突防的作战要求】

虽然当时参照苏联图-16研制的轰-6已经装备部队,其改进型轰-6丁型也在全力研制中,但作为中程战略轰炸机,由于机体较大,飞行速度慢,机动性差,加上载弹量的限制,根本无法满足海航部队远距离对海支援的作战要求,终于在1975年的一次军备发展会议上,军方强烈要求航空设计院所研制航程远且载弹量大的新型轰炸机以及速度快的制空战斗机,替代现有的落后战机,以解海军和空军的燃眉之急。

在国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经过国防科工委的详细论证,最终决定研制一款歼击轰炸机,这实际上是将军方对战斗机和轰炸机的需求合二为一,而结合当时的国际先进经验,各航空大国都研制并装备了歼击轰炸机,并作为战术打击的主力之一,同时兼顾一定的对空作战任务,比如有“炸弹卡车”之称的苏联苏-24,美国的F-111以及欧洲联合研制的“狂风”。

1976年,当时的西安飞机设计研究院(西安飞机工业集团前身),沈阳飞机制造厂以及南昌飞机制造厂三大院所的科研代表,在第三机械工业部(简称三机部)的号召下齐集北京,针对于国防科工委的设计需求推出了各自的研制方案。

首先,是在歼击机研制方面最具经验的沈飞,他们根据歼-8飞机的成功尽管,结合了对从埃及获得的苏制米格-23飞机的研究成果,推出了歼轰-8方案,该方案从外形上与沈飞后来研制成功的歼-8II型歼击机有诸多相似之初,采用两侧进气设计,三角翼布局,装备大推力发动机。以今天的眼光看很类似于歼-8II的歼击轰炸方案。

南飞的方案最为大胆,他们根据强-5的成功经验,参照米格-27与F-111的设计理念,推出了新型超音速强击机方案(即强-6方案),该方案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其可变后掠翼布局和机腹进气的设计,从外形上看就像是F-16与米格-27的结合体。

【南飞推出的强-6方案因技术难题和经费不足最终下马】

【沈飞的歼轰-8随下马,但很多研发经验被直接用在了歼-8II身上】

西飞则推出了轰-7方案,虽然西飞先前拥有战略轰炸机与中型运输机的设计研发经验,但在歼击轰炸机领域还是一片空白。西飞参考了越战时期美军的F-4II战机等型号的战机进行前期研究,推出了双座战术轰炸机方案,即轰-7方案。

【歼轰-7歼击轰炸机原型机三面图】

70年代后期,苏联的重兵威胁让中国北方倍感压力,有鉴于苏军装甲部队的优势,军方对新型歼击轰炸机的定位进行了一些调整。该机应具有前线超音速低空快速突防能力,用以压制未来可能突入我国北方平原地带的苏军装甲部队。因此,源自歼-8设计思路的歼轰-8很快被否决,不过歼轰-8的前期设计经验很快应用到了沈飞的歼-8II上,这是后话。南飞的强-6和西飞的轰-7得以继续研制。不过进入80年代,可变后掠翼布局的潮流逐渐减退,其暴露出来的技术难题也日趋明显,特别是在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期间,阿根廷凭借机载飞鱼导弹,接连重创和击沉英军驱护舰,给了中方以很大震撼。而强-6方案本身就缺乏搭载空舰导弹的能力,这让强-6本身以形同鸡肋,最终在经费和技术的双重压力下不得不下马。

【沈飞研制的涡扇-6最终因种种问题而下马,歼轰-7的发动机方案让位给从英国引进的斯贝】

【英国罗-罗公司研发的斯贝RB168.MK202涡扇发动机】

而西飞的方案则因载弹量大,航程远很快受到军方重视。特别是其边条翼布局迎合了80年代先进战机的设计理念,让其在与其他方案竞争中脱颖而出。而在上世纪80年代,两条利好消息又加速了后来的歼轰-7的最终诞生。其一是长期困扰国内科研院所的涡轮风扇发动机研制工作,因为英制“斯贝”发动机技术的成功引进而获得转机。早在1975年,中国就与英国罗-罗公司签署协议,通过引进“斯贝”RB168.MK202发动机的先进技术,联合研制一款新型涡扇发动机,至80年代初西飞已经成功组装了几台斯贝发动机。其二是新型鹰击-8(C-801)型空舰导弹的研制工作逐步完成,未来将成为歼轰-7的重要对敌力器。

【在进行静力试验中的歼轰-7原型机】

1988年在英国举办的范堡罗国际航展上,中航技术总公司首次对外展示了被称为B-7的歼击机轰炸机模型,引起西方各大媒体的关注。而就在这年的3月15日,南海赤瓜礁上,中越兵戎相见,虽然最后以中方大获全胜告终,但越军装备的苏-22与米格-23还是让装备落后的中国海航部队如芒在背。B-7模型的首次亮相,见证了中国通过自主研发歼击轰炸机,提升本国海航实力的强大决心。

【1988年在英国范堡罗航展上亮相的B-7模型】

就在当年年底,编号为081的歼轰-7进行了首飞,与以往其他型号的战机首飞即获成功不一样,081号机在进行简单的绕场飞行时即出现事故——机体在空中突然出现剧烈抖动,乃至仪表盘上的指针都被震掉,不得不紧急降落。虽然最后飞机与试飞员安然无恙,但首飞即出现这样的事故实在不是个好兆头,在返厂进行一系列检查与改进后,次年1月23日才完成了首次试飞。

【1988年首飞的081号原型机】

【歼轰-7原型机试飞员合影】

接下来歼轰-7的试飞工作可以用命途多舛来形容。在进入第二阶段试飞时,原型机在跨音速飞行中出现严重的侧向抖动,减速后又出现腹鳍撕裂,垂尾局部变形等严重的结构问题。之后就是长达3年的技术改进和排障。到了1992年经过改进的082号机升空,在跨音速时又出现了机体抖动的问题,而且方向舵因严重的抖动而脱落,虽然试飞员凭借高超的技术将飞机平安降落,但还是让科研人员惊出了一身冷汗。后来又经过西飞一系列艰苦的科研攻关,终于找出了困扰多年的机体抖动问题原因——垂尾部分的设计缺陷,又经过一段时间的改进(如通过修改垂尾翼尖外形,加强方向舵管梁等方法),终于让这一重大结构难题得到彻底解决。

【在1998年珠海航展上亮相的083号原型机】

【被改造成纪念碑的084号原型机】

【满载弹药的085号原型机,该机于1996年坠毁,两名试飞员英勇牺牲】

1994年,歼轰-7终于获准进行小批量生产并试装备部队,而其试飞工作却还未完成,很多新老技术问题还在不断地解决中。至1997年,歼轰-7的原型机一共制造出厂了5架,共完成1690架次飞行,其中2架飞机因技术原因坠毁(1994年的082号机与1996年的085号机),3名试飞员英勇牺牲。漫长而艰苦的研制试飞周期,加上试飞员们奋不顾身,终于铸就了捍卫祖国海疆的海天利器。1998年,歼轰-7的083型原型机以FBC-1的编号在珠海航展上震撼亮相,而它的绰号“飞豹”也开始广为流传。成为歼-10服役以前最受关注的国产战机。

【小批量装备海航部队的歼轰-7型歼击轰炸机】

在此后的岁月里,经过技术的不断升级,歼轰-7的整体作战能力也得到了质的飞跃。

从进行全面更新设计的歼轰-7A,到进一步优化的歼轰-7B和歼轰-7AII,海航部队的对地对海作战能力随着歼轰-7家族的不断壮大而得到了极大提升。尽管在近年来,随着大量新型装备的到来,歼轰-7在海航部队中的主力位置将逐步被歼-16等新型号取代,但其在我海空力量相对薄弱的时期撑起了我国海空防线的一片天空,则注定成为共和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