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军事 > 正文

“95后”大漠拓荒人,你们是好样的!

时间:2020-03-27 20:17:01        来源: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有这样一支分队,他们既是应急救援队,又是这片神秘大漠的最美“拓荒人”。伴随着初春的到来,中心各项试验任务已经陆续展开。为满足后续试验任务需要,这群人毅然挺进大漠深处,为发射任务修筑“天路”、搭建“云梯”。

施工不忘防疫。

戈壁滩上,60余公里的路途让人在车上坐得腰酸背痛,沿途尽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戈壁、沙丘,可谓是“天上无飞鸟,地上无人烟”。整齐有序的帐篷、斗志昂扬的标语、马达轰鸣的机械和满脸灰尘的施工队员,这些便是整个施工队伍的全部“家当”。

戈壁滩上的施工人员。

清除地面浮土、铺设地网、素土夯实……队员们的口号声和机械作业声,让本该寂静的戈壁滩变得尤为热闹。“队长,标线工作已经完成,请求工程机械前往作业。”标线员陈晨在对讲机中呼叫着。这位20出头的小伙子刚参加工作时对施工岗位还抱有一定的负面情绪,现如今已经是标线工作的“大拿”。他们中还有很多95后年轻人,只身来到离家几千公里外的戈壁,为祖国航天事业奉献青春和力量。

帐篷外的拖把一晚便结冰。

夜晚的戈壁滩气温非常低,睡觉睡到后半夜就会被冻醒,棉被、睡袋和戈壁滩的寒风比起来还是略显单薄。为了赶施工进度,这些拓荒人便吃住在施工现场。晚上被冻醒、爬车顶找网络、蓄水袋结冰、风沙席卷宿营地,这样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

李佳近照。

工程机械在大型施工任务中是重中之重,在施工现场有一位95后挖掘机操作手——李佳。以往白白嫩嫩的他,经过风吹日晒的洗礼,来到工地没几天就变成了一个“小老头”。由于高考发挥失常,与大学失之交臂,后来出于对航天事业的向往,李佳来到了这片茫茫戈壁。别看他现在将眼前这台庞大的挖掘机操纵得如此娴熟,可刚接触时,横七竖八的操纵杆、转一天让人头晕眼花的驾驶室、轰鸣声巨大的发动机噪音,这些都让这位年轻小伙萌生了打退堂鼓的想法,但想归想,骨子里有一股倔劲的他,愣是靠看操作手册、学习师傅笔记、网课搜罗驾驶视频,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成为单位最年轻的挖掘机操作手。在2019年中心举办的比武竞赛中,李佳斩获“金牌工程机械操作手”称号。“我们虽然没有操纵过精密的仪器设备,也未曾与火箭飞船有过亲密接触,但看到火箭升空的那一瞬间,自己内心还是非常自豪,因为火箭是在我们建设过的这片土地上腾飞的。”李佳骄傲地说。

施工队员的鞋子。

在工地和宿营区,一会给年轻司机讲安全规程、一会给炊事员提要求,来回奔波的人就是人称“白大哥”的白伟超。疫情期间,单位驾驶员在位少、人员紧缺。得知有施工任务后,白伟超主动申请参加,负责现场车辆安全管理和伙食保障工作。这个时候,两地分居的妻子刚好来单位看他。“有任务咱党员就得冲锋在前,不过,对不起好不容易来队的老婆孩子是真的。等忙完这阵,再好好弥补她们。”白伟超愧疚地说。

在会议帐篷内,一面鲜艳的党旗惹人注目。施工现场临时党支部作为施工队伍的核心,在施工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防疫检查、排除故障、现场教育……哪里任务重、哪里问题多,哪里就能见到党员的身影。“我已经有9年多的党龄了,在这里我既是老党员,又是他们的老大哥,哪里有需要我就到哪里去!”施工队员肖勇杰说。

宿营地的夜空。

戈壁滩的风沙依旧呼啸着,而施工队员们此时还奋战在施工一线。他们的美,是那漫天黄沙下热火朝天的身影,是帽檐下那张布满泥灰却依旧灿烂的笑脸,他们,是为航天事业奉献绝不言苦的钢铁硬汉,他们,在为航天事业默默助力……

手工制作的一颗心。

(文/图:臧家祥 中国军网

 

责任编辑:胡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