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军事 > 正文

争抢18个特长兵说明了啥

时间:2020-03-18 20:14:57        来源:

——对北部战区陆军基层部队精准征兵效果的追踪调查之三

■解放军报记者 宋子洵 通讯员 孙 涛 刘星楠

一场精心编排的新兵文艺晚会上,正当大家都在专心致志欣赏精彩节目时,北部战区陆军某旅新兵排长王玉勇的心思却集中到了新兵闫昕宇身上。

从架设线缆到调试音响灯光,再到布置会场,这一系列工作都由闫昕宇一个人完成,没让王玉勇操一点心。“这18个小伙儿可真是个个身怀绝技。”王玉勇自言自语道。他口中的18个小伙儿,就是今年通过精准征兵入伍、人人怀揣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的新兵,闫昕宇就是其中之一。

王玉勇记得,一次轻武器射击训练夜间瞄准体验中,连长马洪坡告诫大家要谨防人工照明暴露己方目标。过了几天,闫昕宇竟然拿着一套自己设计的定时发出微光的靶标照明装置敲开了马洪坡的宿舍门。得知此事,王玉勇开始关注这些通过精准征兵踏入军营的新兵,并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闫昕宇这个专业技术过硬的兵争取到自己所在的连队来。

作为该旅首批精准征招的新兵,闫昕宇等18个人学的都是部队急需、备战急用的专业。入伍训练开始没几天,他们的不俗表现就让负责人韩文博看花了眼:第一次3000米跑测试,主修体育教育的刘和清以9分50秒的成绩打破新兵纪录;军事体育运动会上,攻读社会体育指导管理专业的刘亚宁更是以绝对优势击败对手,夺得羽毛球比赛冠军,并在首次手榴弹投掷训练中投出69米的好成绩。

“这样的兵谁不想要?”新兵骨干们私下聊天时,心里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临近新兵下连,各营连都开始“使暗劲儿”,这让人力资源科科长冯立文纠结不已。五花八门的兵员需求单上,很大一部分都是为了要这18个精准征来的兵,其中有的需求令人费解:主战连队竟然需要修理岗位的新兵,而从事计算机专业的新兵却受到修理分队的哄抢。

“我们连队的火炮技师面临退伍,补充维修专业的新兵能够避免人才断层……”座谈会上,王玉勇将早就精心准备好的说辞和盘托出。凭借新兵训练中和闫昕宇结下的交情,他自信将他“挖”到连队是手拿把攥的事。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在征求分配意愿时,闫昕宇却毫不掩饰自己想要去修理分队的想法。

眼看着新兵下连在即,留给王玉勇的时间越来越少,训练场上他毫不避讳,追着闫昕宇一路发问:“你到底想去哪?如果到我们连队,竞争压力比在修理分队要小得多!”

拗不过王排长的追问,闫昕宇只能无奈地解释:“我大学学的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只想到最适合的岗位发挥自己的价值。”见王排长眉头紧锁,他又随即补充,“修理分队毕竟接触的装备多,跟着老班长进步快,我实在不想把专业荒废掉!”

走访调查中,该旅党委发现类似随意要兵的现象并不在少数。从全旅需求层面上看,这18个响应精准征兵政策入伍的新兵都各有专长,如果仅根据一些带兵人“即插即用”的喜好随意分配,必然会引发资源浪费,既不利于新兵自身的成长进步,也不利于部队长远建设。

为此,该旅将这18名新兵结合所学专业、岗位需求和个人意愿进行统一分配,力求最大限度发挥其专业优势。同时,针对新兵下连分配问题,组织官兵围绕“我带的兵是否一定要放在我身边?”等话题开展讨论,鼓励大家充分遵循岗位需求,尊重新兵意愿。

3月中旬,记者再次走进该旅训练场,看到这些新兵正在各自的新岗位上迎接挑战,向着新目标发起冲击。

采访手记

让每一块“钢”都各得其所

■宋子洵

“好钢用在刀刃上。”这句话用在这18名新兵身上似乎很贴切,实际上却经不起推敲。

人们买刀时,不仅会看刀刃是否锋利,还会看刀背是否结实。如果刀背不结实,很可能一用力就把刀折断。刀的位置不同,用的材料也不同。熟练的工匠在制刀时,通常会选择硬度较高的材料做刀刃,选择韧性较强的材料做刀背。

如果把军队比作一把刀,那每名官兵都是刀上的一块钢。有的官兵军事素质过硬,适合在一线冲锋;有的官兵保障专业出众,适合在后方保障;有的官兵精于医术,有的官兵擅长烹饪……这便是古人所说的“术业有专攻”。

这18名新兵中,有人适合做“刀刃”,有人适合做“刀背”。如何让他们走上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将他们各得其所地锻造成部队这把尖刀的一部分,是各级作为“工匠”必须要做好的事情。

 

责任编辑:胡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