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军事 > 正文

国防大学一线战“疫”人

时间:2020-03-14 10:12:22        来源:

:国防大学 作者:董澄 刘征鲁 刘一霖 闫晓强 林梓栋

唐国东:守护无形的“战疫防线”

▲ 唐国东在接听心理咨询热线

清晨,政治学院唐国东教授习惯性地打开手机。作为大学疫情防控心理咨询团队的负责人之一,他的微信里,有包括部队官兵、社会公众等不同群体在内的多个心理咨询群,消息提醒的“小红点”总是此起彼伏。从知识普及到热线干预、从社会调查到决策咨询,唐国东和团队成员们用行动缓解公众心理恐慌,筑起了无形的心理防线。

除夕当晚,新冠肺炎的各类消息让唐国东敏锐地意识到,疫情带来的心理冲击,有着更为广泛和深层的危害,心理工作者必须及时行动,为公众筑起“心防”。为此,他积极与军地心理专家沟通联系,对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网上“会诊”。拟制发放3份心理调查问卷,与前线医护人员、基层部队领导连线访谈,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心理防控指导文章,并作为清华大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审稿专家,审阅、推广公众号文章37篇,为广大网友带来及时权威的心理“战疫”指南。

从那天起,唐国东把自己当作一名心理“抗疫”“战斗员”。他与军队心理专家共同编写了《抗疫心理防护手册》。手册出版之际,副主编唐国东和参与编写的专家们共同决定:电子书稿免费向公众推送,实体书稿免费向全军官兵发放。

▲ 唐国东参与编写的心理防护手册

在唐国东看来,抗击疫情就是一场战争,作为心理团队的一名指挥员,他必须冲锋在前。

大年初一,研究生柳汉阳接到了导师唐国东的电话。还没等柳汉阳说完拜年的“开场白”,唐国东就些焦急地接过了话题:“现在武汉的疫情越来越严重。我从缓解公众恐慌的角度拟了些题目,你抓紧选题形成初稿发我修改。”

年味尚未散去,柳汉阳就从导师下达的“作战命令”里闻到了浓浓的“战味”。正月初一这一天,唐国东先后为11名心理专业研究生布置“作战任务”,妻子周晓琴多次催促他和家人一起吃午饭,不得不把饭菜热了又热。疫情爆发以来,唐国东每天都要修改研究生文章到深夜,学员们很快取得了“战果”——先后有9篇心理防护指导文章在各大微信工作平台发布。

前不久,名为《战疫心盾》的系列微视频正式录制完毕,这也是唐国东的一项“战果”。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他带领教员和研究生学员,利用春节接连制作了30个微视频课程。

战“疫”期间,大学抽调专家教授,组建心理咨询团队,并开通心理援助热线。期间,唐国东和几名专家一起,对团队人员开展岗前技术培训、撰写团队工作规范。

“面对疫情,我们要主动出击。”唐国东提出必须转变以往“坐诊”的方式,主动走进公众。为此,他和团队同事们一起,分发问卷、电话访谈,并成立了名为“战疫心友群”的微信群,邀请基层部队心理工作骨干加入其中,及时反馈部队疫情心理防护工作存在的困难问题,获得了基层官兵的广泛好评。

联合勤务学院专家团队:助力战疫“一盘棋”

▲ 周小虎教员在撰写咨询报告

“三堂微课解了我们基层心理教育的燃眉之急”,“这些微课内容很有针对性,对舒缓官兵压力,坚定必胜信心很有帮助”……

2月18日,在军委机关指导下,联合勤务学院组织专家摄制的《筑牢“心”防线——防控新冠肺炎心理教育系列微课》上线推送,当日浏览量超过2万。

说起当时制作微课的紧张场景,学院科研学术处李振彪副处长依然历历在目。

“从领受任务到最终制作完成,我们满打满算只有四天时间,而且手头的一线资料也不足”。李振彪说,“但这场服务战疫的‘硬仗’再难再紧张都必须打赢!”。

疫情就是命令,岗位就是战位。在学院党委支持下,他们迅速收拢精兵强将,组建了6人微课攻关团队。其中有国家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有全军灾难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有曾担任过驻外维和医院的院长,还有参加过抗击埃博拉、非典疫情的骨干力量。

▲ 学院高效完成《防控新冠肺炎心理教育微课》录制任务

这不是普通的微课,是“战疫”急需的微课,也必须是能给官兵和群众破解实际问题的微课。微课攻关团队梳理出了疫情期间的恐慌、厌烦、焦虑等典型心理,并拿出了具体的对策。

稿子出来了,原本以为可以松口气。可接踵而来另一个难题是,与学院签约合作的摄制单位无法开工。吃了几次“闭门羹”后,最终在上级帮助下落实了一家单位。四天四夜筑起的3条心理“防线”,受到基层官兵的热烈欢迎。

除了作战团队外,联合勤务学院还涌现出能征善战的“轻骑兵”。

看到疫情来势汹汹,一线战疫人员不断被感染,青年教员周小虎十分揪心。虽然他不是医学专业,但疫情防控是总体战,需要各个行业领域联合作战。

周小虎通过新闻、网络等关注疫区动向,通过电话向处在疫区的战友了解一线情况。作为一个有着5年“驾龄”的无人机飞行员,学院“红翼”系列无人化后装保障演练重要参与者,他敏锐地感觉到无人装备在疫情防控中的突出优势。“在尽量减少人员聚集和当面接触的要求下,投入无人化装备执行物资配送、防疫消杀任务再合适不过。”周小虎谈到。

周小虎提前结束还未休完的寒假,赶回学院。他克服集中隔离的各种不便,想方设法搜集资料,电话咨询权威专家,全力投入“利用无人化装备对疫区进行物资配送和防疫消杀”的研究中,历时3天,一篇高质量咨询建议“出炉”,并受到上级批示。

助力战疫“一盘棋”,是本职所需也是光荣使命!在“智”助战疫的道路上,联合勤务学院的官兵们只有进行时。未来,学院还将继续发挥专业“智库”作用,用好“智囊”团队,为战疫胜利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

李肖白:“无疫情报告是我最快乐的事”

▲ 李肖白在整理分发防疫物资

“我院执行贵单位任务的石道祥教员已返回学院,现安排入住集中医学观察场所。”不久前,协调完归队教员医学隔离一系列事项后,李肖白通过防疫值班专项电话向南部战区值班室反馈情况。

李肖白是联合作战学院供应保障处负责医疗卫生和防疫工作的文职人员。1月22日以来,李肖白一直坚守在学院疫情防控的工作岗位上,参与开辟集中医学观察点、筹措分发防疫物资、专项防控值班、疫情数据报送、公共场所消毒、一线保障人员防护、疫情宣传教育,每项工作都有她忙碌的身影,每天工作都在12个小时以上。

▲ 李肖白与卫生防疫人员开展环境消杀

每天,疫情防控值班室的电话都会不停歇地响起,李肖白认真记录着各个单位的人员情况,“接触疫区人员情况、非疫区人员归队隔离情况、营区内居住的其他人员情况、新增和解除医学观察的人员情况等等,每日都要监测体温及身体状况,数据每天都在变化,一点都不能马虎。”她每天都认真地把更新的数据报送大学。

在李肖白的手机里有好几个微信群,有的是为了与河北省疾控中心、石家庄市政府联防联控办公室沟通,有的是为了与营区所在地方社区居委会、营区内的河北省军区干休所、石家庄市退役军人管理局军休8所等单位互通信息,有的则是向院内各单位发送防疫工作的通知,每天信息提示音响个不停。即便到了深夜,也会有电话打到李肖白的手机上。

“紧急和特殊的情况再晚也要处理,耽误不得,疫情防控工作就是一场战斗,我就是一名战斗员有不怕吃苦的觉悟。”

一个多月来,李肖白的体重下降了4公斤,从未休息过一天。“每天,营区各单位发来的无疫情报告就是我最好的强心剂。”

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离不开专业知识支撑。年前,李肖白就专门学习了《军队突发传染病防控技术》等课程,参加过大学卫生助理员和食品安全员培训,报考了高级健康管理师国家资格认证。

“等疫情结束了,我要在卫生防疫上,争取有更大的进步和打算。”李肖白对自己今后工作有了更执着的规划。

王传宝:战“疫”中的“舆论尖兵”

▲ 王传宝教授在授课中

“宅”是今年这个春节绝大多数人的选择。可就在大年初二这一天,政治学院王传宝教授却匆匆收拾行囊,踏上了奔向工作岗位的旅程——此时,他的春节假期仅仅过去一天半。

“疫情就是军情。”大年三十,当手机里的疫情信息不断“刷屏”时,有着丰富舆论工作经验的王传宝深知,谣言和病毒一样,都有着极强的隐蔽性和杀伤力。大年三十当晚,他就针对人们因警惕疫情而带来的焦虑心理,撰写了两篇言论文章。

不仅要打响“第一枪”,更要打赢“反击战”。返回学院后,他一连几天住在办公室,“集中火力”揭批网络谣言。面对肆虐的谣言,他撰写的《战“疫”也需战“谣”》,不仅从理论高度分析了谣言的“来龙去脉”,更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广大网友“支招”,帮助大家“擦亮眼睛”。疫情爆发以来,从引导公众理性看待抗疫大局,到呼吁网友要保持冷静,再到“双黄连事件”,“舆论场”的热点在哪里,王传宝就把自己的目光锁定在哪里,一连串“有图有真相”的网评文章,有力地廓清广大网友的思想迷雾,为大家带来定心凝神的“特效药”。

▲ 王传宝教授开设专题讲座

“大敌当前,必须同仇敌忾”“任何迟疑、困难都会遭受重大损失”……翻开王传宝的微信朋友圈,仿佛点开了网络时评的“直播间”。无论是解读方针政策,还是澄清事实真相,简短有力的评论获得了一次次“点赞”和“转发”。

王传宝的朋友圈并非只有“高大上”的时评文章,从火神山医院“云监工”到方舱医院的“广场舞”,他似乎与年轻的“拇指一族”没有“代沟”,而正是这些这带有浓厚生活气息的话语,在不知不觉间让“朋友圈”充满了正能量。“舆论离不开生活,舆论工作者也必须走进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能够影响的人,才能塑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王传宝说。

在王传宝看来,守住舆论阵地只是第一步,作为国防大学教员,应当为打赢这场战役贡献更多“智慧力量”。在学院和教学系的统筹谋划下,王传宝和同事们紧密结合热点舆情,撰写多篇调研报告,为上级提供决策咨询。此外,他还系统总结主流媒体在“战疫”中的经验得失,撰写了多篇学术论文和理论文章。

“这是一场总体战,要想打赢,就必须依靠团队出击。”在领导的支持下,王传宝和同事们组建起一支包括教学骨干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在内的舆论团队。博士生郭晓航说:“时常是早晨一起床,就看到王教授凌晨3、4点发来的稿件修改意见。”正是有了敢于喊出“跟我上”的指挥员,这个团队才能用一份份研究报告、一篇篇评论文章,为抗击疫情筑起了坚实的舆论防线。

郑阳:以艺战“疫”

▲ 郑阳在课堂授课

战场上,文艺战士从不缺席。抗战时期孕育出《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等传世经典,九八抗洪时又诞生了《为了谁》。在这次战“疫”中,军事文化学院的“文艺战士”心系疫情一线,创作出多部优秀文艺作品,传递了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正能量。军事文艺创演系军旅艺术创作教研室讲师郑阳便是其中一员。

除夕之夜,郑阳主动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时光,一头扎进工作室忙碌起来。“作为一名军人,同时又是一名文艺工作者,抗疫一线的感人故事给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郑阳将他对抗疫故事和精神的所思所悟,迅即转化成催人奋进的音符,连续完成《看不见你的脸庞》、《最美你的双眼》的旋律创作。

作曲的核心工作完成后,距离歌曲发布还有配器编曲、演唱录音、MV剪辑等多项工程要做。在疫情影响下,几乎所有录音棚都处于关闭状态,交响乐团与合唱团人员也无法参与歌曲的演奏、演唱和录制工作。对此,郑阳广泛发动了身边的同事和毕业学员迅速参与到两首抗疫歌曲的创作任务中来。

郑阳带领着临时组建的“文艺小分队”夜以继日地连续奋战:以现代流行音乐为主体,最大限度地使用midi制作技术还原乐队的各个声部,充分发挥纯电子音色的优势弥补缺失听感,丰富作品的听觉饱满度。

▲ 郑阳作曲创作中

MV制作中,为了让歌词内容和音乐情绪达成实时对应,需要出现几百个不重复的镜头。从素材搜集,到结构设计,再到具体剪辑,郑阳和负责剪辑的同事逐帧打磨,确保作品每一秒的视听效果。“一人要顶十人用!”郑阳和他的团队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了配器编曲、电子音乐制作、录音、缩混、MV剪辑等各项工程。

从任务启动到两首曲目的最终发布,仅用用时14天。目前,《看不见你的脸庞》和《最美你的双眼》已在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中国军网、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今日头条、腾讯视频、掌上武汉app等多家媒体平台陆续展播,为鼓舞全国人民抗击疫情的斗志增添了强军文化活力。

在展出两首作品后,郑阳的创作脚步依旧没有停歇。近期他还参与了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叶小纲领衔创作的抗疫主题歌曲《大爱苍生》,负责该曲目的配器工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疫情发生以来,军事文化学院广大师生通过创作积极健康、制作精良又接地气的文艺作品,普及抗疫常识、礼赞战疫英雄,以文艺的力量凝聚起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强大合力。这鞭策着每一位文艺战士要紧紧扎根人民,努力创作出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

 

责任编辑:胡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