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疫”线,一位女军医的大爱与大美

时间:2020-03-14 05:11:39        来源:国防部网站

奋战“疫”线,一位女军医的大爱与大美

——记中部战区总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江晓静

赵小东 樊仁亮 王礼光 覃丽萍 姚尧 李锐

直缘多艺用心劳,心路玲珑格调高。

这是一句形容美女多才多艺、心灵手巧、品味不凡的古诗词。在很多人眼中,这句诗词用在中部战区总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江晓静的身上,特别合适。

现年57岁的江晓静,在中部战区总医院已经工作了34年。本来今年春节一过,她就可以退二线了。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这位女军医再次诠释了军队医务工作者的大爱与大美。

新年前夕,一种不知名的传染病开始蔓延。12月29日,湖北省武汉市通报第一例不明原因的病毒肺炎疫情。中部战区总医院发热门诊数也陡然增加,100、200、300、400、500……曾参加过多次呼吸道传染病疫情救治的江晓静,敏锐嗅到了空气中弥散着一种不安甚至是凶险的味道,她立即向医院建议启动《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方案》,得到了医院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

置身于这次疫情的“暴风眼”,江晓静直缘抗“疫”最前沿,与战友们一起奋力搏击、抗击病魔。一场疫情遭遇战已悄然打响。

特别专业,她的底气不止学术造诣精湛

“江主任是病毒学方面的专家,这次抗‘疫’,她当仁不让扛起了冲锋大旗。”说起江晓静在病毒学领域的造诣,医院疾病预防控制科主任王琼书虽然笑称“多次和江主任吵过架”,仍一连用了几个“特别专业”来形容。

作为军内知名的感染病学专家,江晓静曾留学德国,主攻病毒学,并获得蒂宾根大学病毒学博士学位。近年来,她带领团队打赢过不少应对传染病的遭遇战。这一次,作为医院传染病首席专家,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却几度落泪。

这种前所未见的冠状病毒,让以往很多经验都不再适用。有的患者住院时就已是重症,经全力抢救终于生命体征出现好转,可大家还没来得及喘口气,炎症风暴就摧枯拉朽一般地把病人带走了。

自责的江晓静落泪了!

有的患者病情很平稳,上午还与医护人员聊天说笑,下午却突然出现呼吸衰竭,让人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

难过的江晓静落泪了!

面对一天500多人的发热门诊,江晓静无法预测这其中有多少是新冠肺炎患者,但如果不及时收治,他们肯定会引发更大的隐患。

无助的江晓静落泪了!

关键时刻,中部战区总医院给予江晓静强有力的支持:要人给人,要设备给设备。江晓静迅速会同其他专家一道,深入一线搞会战!

为了探索对抗新病毒的办法,江晓静和战友们日以继日连续奋战,就连吃饭的时候也不忘一起讨论。她率领团队结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指南和武汉市大医院总结救治方案,加上在诊疗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撰写出了《中部战区总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为后续进入一线抗疫的医生们提供了操作性很强的诊疗指导,得到广泛赞誉。

江晓静还与兄弟科室的战友鼎力合作,积极尝试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她指导相关科室根据临床患者的病情调剂汤药,再根据病人的身体情况进行对症下药,通过艾灸等方式展开辅助治疗,取得明显治疗效果。

一人一策,她的“严苛”在医院出了名

感染科的微信群里,至今仍留存着这样几百张图片,上面详细记录着每名患者输液、喝水、用餐等“入量”数据和排尿、排便等“出量”数据,数据详实而精确。

江晓静的严谨在医院里是出了名的。就拿记录体温这件事来说,根据她的要求,护士站的留言板上不仅有发热患者定时的体温数据,还有“日间最高”“夜间最低”和心功能不全患者每日不同时间段的出入量记录。

护士长周勤每次说起江晓静,总是一脸敬佩:“她每次交班都会问病人的各种数据,有时候掌握得比我们还准。她还会经常不厌其烦地嘱咐医护人员,对待这个病要细点、细点、再细点。”

从落实每天护理计划,到严把各种液体的输入速度,江晓静对诊疗工作细致到了“严苛”的程度。她与团队制定的个性化方案,力求让患者从治疗到护理、从一日三餐到心理疏导,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都能得到精心呵护。

感染科有一个专门的秤,每个病人吃饭前后,江晓静都要求他们称一称。吃之前称一遍,吃完了再称一遍,相减后记录病人吃进去的量,精确到克;病人饮水也要用烧杯精确到毫升,记录不能有半点马虎。

为什么要这么精细?在江晓静看来,新冠病毒感染直接表现是肺炎,但由此引起的并发症可能导致多个器官的病变,所以在治疗上也必须根据患者身体指标的变化,更加精准地采集信息,为“一人一策”综合施治提供依据。

对于这一点,江晓静举例说:“很多的老年病人,他的出入量都要做到非常的精细。补多了,有可能出现肺水肿、心衰,这样的话就会导致病情加重。因此输入量要做得非常精细才行。”

为了摸清新冠肺炎病毒这个狡猾敌人的套路,江晓静经常穿着防护服“泡”在各个病房中,仔细询问每一位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的感受,认真分析他们不同阶段的病情变化,精细制定“一人一策”治疗方案。江晓静每天都要把患者诊断数据“捋”一遍,确保针对最新状态展开精准施治。

盯好“窗口期”,她的“绝招”来源于使命与担当

江晓静负责的感染科,收治病人最早也最重,但是出现普通转重症、重症转危重症的却不多。原来,她确有绝招,那就是死死盯住病情变化的“窗口期”。

1月22日,科里收治了一位状态看起来还不错、症状不明显的中年患者。从各项指标显示看来,是一位轻症感染者;但在江晓静看来,“实则不然”。

“肺部CT显示,他多个位置均有感染,这种情况虽然症状目前很轻,但需要我们特别加以关注。”江晓静语气坚定。

随即,江晓静为该患者上了心电监护仪,并要求医护人员每天十几次查看这名患者的各项数据。同时,她叮嘱护士要对患者的面色、神态、呼吸频率等进行严密监视。

一天、两天……江晓静担心的情况始终没有出现。

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在第5天早上,该患者的面色一下子暗了许多,呼吸频率也比平时多了一倍,各项监测数据都在上蹿下跳。“窗口期”出现了!江晓静马上组织对患者进行干预,提前采取了必要的治疗,患者的呼吸慢慢平稳,面色又恢复了红润。一次危机就这样被及时遏止。

“在患者的病情滑向悬崖之前拉住他。”这是采访江晓静时,笔者听到最多的话。

采访期间,正赶上这名患者出院后来医院献血。他特意来到传染科病房外,隔着厚厚的隔离门,向江晓静深深地鞠了一躬,久久都没有直起身。

科里有一位72岁的盲人患者,患有心脑血管、痛风等好几种病,刚来时还不停地腹泻。由于只能听见不能看到,老人在“黑暗世界”里一听到抢救声就紧张恐惧不已,一度要放弃治疗。面对这种情况,江晓静有时间就去安慰他鼓励他,还安排人时不时地去和他聊聊天。当老人因情绪导致病情加重的时候,江晓静第一时间换上防护服来到“红区”查看。

慢慢地,老人度过了恐惧期,全力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身体也逐渐好了起来。

江晓静出生在军医家庭。在很小的时候,父亲从伤病员的腿上取出子弹的一幕,给她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医生这个职业意味着什么、军医这个称呼又代表着什么,一直是江晓静不断思索并付诸行动的课题。

江晓静说,“如果病人需要去抢救,这时候医生就应该出现。我的父母亲、我们的前辈是这样做的,我们也应该这样做。这就是传承。”

话不多、也没那么深刻,但却是实实在在的。这就是江晓静。

1月份,科里接诊患者最多最重的那个时期,为深入了解新冠肺炎发生发展的临床过程,摸索出个体化治疗方案,江晓静每天都工作到很晚。很多个夜里,查完房后就直接在办公室里眯一会。凌晨一两点钟甚至更晚的时候,她还会在微信群中了解患者情况、跟进指导临床护理,随时出现在最危险的“红区”。

狭路相逢勇者胜,首先比拼的是血性担当!在江晓静的带动下,感染内科没有一个人临阵退缩,全部冲到了第一线。

江晓静常说,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一次次点赞并肩战斗的战友:呼吸科支援的刘海潮副主任分担着危重症患者的治疗和二线值班,指导呼吸机的使用;李军把妻子和孩子送回老家,全身心投入战斗;张艳琼因科室医生短缺,在哺乳期就主动承担值班,后来又干脆给孩子断了母乳、换成奶粉喂养;陈吐芬孩子小、体质也不好,但仍始终坚守在岗位上……

疫情面前,江晓静和战友们同时间赛跑,与病魔展开了一场生死较量。中部战区总医院政委卢海波这样评价说:“在这场抗疫战中,江晓静主任顾全大局、境界高远、率先垂范,不仅生动诠释了‘直缘多艺用心劳’,也完美体现了‘心路玲珑格调高’,忠诚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