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秘闻 > 正文

宽厚仁人·冷血多疑:汉代帝王的多重性格!

时间:2020-03-05 17:02:17        来源:

冷血多疑性格的形成源于权力欲望过于强烈,帝王总是疑惧被人窃据权力。一旦朝中大臣,或者同姓子侄有强大的趋势,便残忍的打压甚至诛杀,为了维护权力更是可以置父子亲情于不顾。此外也与作为储君时地位朝不保夕有关。皇帝这个贵极人寰、富有天下的位子,古往今来,引无数“英雄”为之争夺厮杀,其中也包括兄弟侄子之间的骨肉相残。

虽然从西周开始,就确立的王位的继承原则,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贤”的嫡长子制,但据杨鸿年、欧阳鑫所著《中国政治史》统计,西汉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仅有三位,即汉惠帝、汉元帝、汉成帝。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太子与老皇帝政见不一,老皇帝爱有所移。如刘邦宠幸戚夫人,移爱于刘如意,如不是商山四皓出面,刘邦险些废掉仁弱的太子刘盈。这种状况下,太子总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过日子。童年的压抑生活对人的性格形成有极大关系,容易造成多疑、猜忌,没有安全感的性格。

秦代二世而亡的惨痛教训,使汉帝深刻的了解到必须以王道治天下,以防止重蹈覆辙。春秋时期的孔子既己提倡“为政以德”的施政方针,认为统治者要爱护百姓、爱惜民力。无独有偶,与孔子同时期的管仲也有类似的思想,《管子·形势解》有云:“人主者,温良宽厚则民爱之”。

作为一国之君必须有胸怀天下的气魄,能容忍异己之言;不拘泥于繁文褥节,不管是对待曾经的敌人,还是黎民百姓,都要以宽厚仁爱之心待之。马基雅维利也认为“每一位君主都一定希望被人认为仁慈,而不是残酷”。“人之初,性本善”的规律同样适用于封建帝王,这样一来封建帝王性格既宽厚仁人又冷血多疑。

刘邦初入关时,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并没有处死子婴,而是将他交给随行的官员看管,宽容的对待曾经的敌人。面对满目疮咦的咸阳城,刘邦还军霸上,以免扰民,并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为了减轻百姓负担,刘邦约法省禁,将田租定为十五税一,获得农民的大力支持,为成就帝业奠定了基础。

刘邦的仁爱之心对部下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楚汉之争时纪信在危难时刻假扮刘邦,讴骗项羽,为刘邦顺利逃脱争取了时间,而自己却被项羽烹杀。更可贵的是年逾花甲的王陵之母,为使儿子安心侍奉刘邦,毫不惧色地死于项羽的刀兵之下。坟下之战项羽自则,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丧,泣之而去”。

汉五年夏,刘邦下诏,将在乱世中因饥饿卖身为奴裨的百姓免为庶人,恢复他们的自由之身。汉十二年刘邦路过沛县,父老留饮,刘邦回答道:军队人数众多,恐怕会超出父老的供给能力。不愿过多的打扰乡亲,显示出对家乡人民深厚的体恤之情。“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遍施仁义的刘邦最终战胜了残暴的项羽,在祀水之阳即位称帝。

楚汉战争中,刘邦与项羽在荣阳僵持之时,项羽虏获了刘邦的父亲,威胁刘邦赶紧投降,否则烹杀太公。刘邦竟然面不改色,答道“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两汉最重孝道,而刘邦为了争夺天下,是可以出卖父亲,置父亲生死于不顾的。

刘邦对子女的薄情冷血也是如出一辙,成皋之战失败后,刘邦在突出重围单车逃跑过程中,为加快马车速度,竟然三次将自己的儿女推下车去,幸亏被夏侯婴一次又一次的救起。俗话讲“虎毒不食子”,刘邦的冷血毒于虎狼。

刘邦称帝后,异姓诸侯王凭借着战功、资历在汉王朝中占据了显赫地位,并有实力与中央分庭抗礼。刘邦对此极为惶恐,为保证仁弱的惠帝顺利即位,刘邦对异姓诸侯王大开杀戒。至刘邦死时,先后分封的八个异姓王中,有七个被除灭。剩下来就只有一个地处南方的小国一一以吴芮为王的长沙国了。

角色转变为帝王的刘邦,不复当年与群臣浴血奋战的沛县无赖,共同打天下并不意味着共享天下,刘邦对老父儿女尚且薄情冷血,铲灭诸侯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刘邦的做法与马基雅维利的理论可谓异曲同工,倘若他们处于同一时期,必定会惺惺相惜。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写道:

“一位君主,尤其是一位新君主,不能够实践那些被认为是好人应作的所有事情,因为他要保持国家,常常不得不背信弃义,不讲仁慈,悖乎人道,违反神道。”

刘邦多疑的性格也让臣下深受心理的创伤与煎熬。楚汉之争结束后,刘邦虽然力排众议,肯定萧何“功第一”,并认为萧何在“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方面有过己之才,但刘邦对萧何也是充满了狐疑与猜忌。史载刘邦对萧何的猜忌有三次:

第一次是楚汉之争时,刘邦多次派使者慰问留守后方萧何,担心萧何在后方篡位夺权;第二次是萧何协助吕后诛杀韩信之后,刘邦派五百士兵名为守卫相国,实际是监督萧何;第三次是英布叛乱,刘邦亲征途中多次派使者询问萧何的动向,迫使萧何为了自保而不得不采取“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的策略。后来由于萧何为民请地,刘邦将萧何下狱。在性格多疑的刘邦看来,压相的职责就是为皇帝担待罪名,萧何为百姓请地,是讨好民众、与皇帝争功,而不是替皇帝分忧。

汉文帝是历史上有名的贤能之君,最为后世称颂的就是他的宽厚爱人。文帝即位不久就下诏有关部门关怀照顾社会弱势群体,指出“方春和时,草木群生之物皆有以自乐,而吾百姓鳏寡孤独穷困之人或陷于死亡,而莫之省忧,为民父母将何如?”

文帝驾崩前遗诏天下吏民出临三日即可脱掉丧服,将服丧期缩短为三十六日。因为他认为“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担忧蒸蒸万民因服国丧导致家破人亡。相比较其他帝王“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的繁琐丧葬礼仪,文帝的爱民之心日月可鉴。

文帝的施政方针也处处蕴含着仁政的气息。他废除和改革了“收帑诸相坐律”、“诽谤妖言”、“肉刑”三法,赢得了民心。对待外敌文帝也以宽厚之义感召,南越尉佗自立称帝,文帝派人重修尉佗先人墓地,设置守墓人每年按时祭祀,并给尉佗的堂兄弟们赏赐官职与财物,促使尉佗因愧疚去掉帝号,并愿长为大汉藩臣。吴王刘溟诈病不入京朝见,文帝赐他几杖,允许不朝。

张武收受私财,文帝知道后更加赏赐他,以感召令其悔改。宽厚仁人的汉文帝既是一个明君,又是一个智君,懂得如何在达到目的的同时,不伤害臣子的自尊。宽厚之心不仅仅是能宽恕别人的罪行,更是能设身处地的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达到双赢的结局。

“金无赤金,人无完人”,英明如文帝也有多疑的帝王通病。代王刘恒在被汉廷诸臣迎立为帝时,内心充满了猜疑、畏惧。郎中令张武等认为汉初功臣集团与地处代地的刘恒没有君臣之谊,且该集团多军事官僚,惯使诈谋,这就使刘恒产生了疑惧心理。

为了冰释刘恒对中央官僚的猜忌,功臣集团首先以曾为代相的张苍为御史大夫,其次派周勃在渭桥与刘恒会晤,以加强双方的理解。然而,代王刘恒及臣下将此非正式场合的会晤,当做功臣集团对其尊严的蔑视。自古帝王之位都是令人垂涎不己的,刘恒面对俯拾即得的权力,没有惊喜失措,而是在冷静地权衡利弊得失之后才做出决定,由此可见其多疑性格。

武帝时期朝廷诸臣对晁错被杀深表同情,多致力于弹勃诸侯王的过失和罪过,甚至达到吹毛求疵的地步,诸侯王因此苦不堪言。武帝得知诸侯王尴尬无奈的处境后,废止了有关官吏检举诸侯王不法行为的文书。虽有七国之乱的前车之鉴,武帝还是难以割舍兄弟之情,对诸侯王施行优侍的恩惠。

汉武帝一生巡游颇多,一次微服私访夜至柏谷,投宿在一家小店,店主人怀疑武帝一行是强盗,于是召集年轻后生,准备将他们抓获。店家女主人独具慧眼,制止了丈夫的鲁莽行动,并杀鸡招待武帝。武帝回宫后,诏令赏赐女主人千金,并封店主为羽林郎。由此可见,武帝是宽厚豁达的性格,绝非睚眦必报之人。

河间献王刘德,史称其修学好古,是武帝唯一一位有德有才、卓尔不群的兄弟,据《西京杂记》载:“河间献王德筑日华宫,置客馆二十余区,以待学士。自奉不逾宾客。”刘德的贤能引起武帝的非难,在刘德朝见时,武帝对他说:“汤以七十里,文王百里,王其勉之”。武帝此说无异于明言刘德有野心,刘德明了自己受到了武帝的猜疑,除了纵酒等死外别无他法。于是年仅四十,正当年富力强之时的刘德在朝见武帝当年的正月即辞世。

伴君如伴虎,帝王的一句话就能决定臣子的生死存亡,虽然刘德并无政治野心,招徕文学贤士只因生性好古,但在武帝看来性质与文王储士灭商一样。帝王的冷血多疑性格绝不允许有觊觎皇位的力量存在。

文治武功双全的汉宣帝虽然长自民间,但深谙帝王宽厚之术。西汉朝今文尚书学“大夏侯学”的开创者夏侯胜为人正直质朴、平易近人、待人和蔼,有时与宣帝论道时直称皇帝为“君”,或在皇帝面前直呼别人的表字,这些都是不敬之罪,而汉宣帝却认为夏侯胜不拘小节,也因此而亲信他。

有一次,夏侯胜觐见汉宣帝,出宫后将汉宣帝讲的话说给别人,汉宣帝知道后责备夏侯胜,夏侯胜说:“陛下所言善,臣故言之。尧言布于天下,至今见诵。臣以为可传,故传耳。”如若夏侯胜此言出现在秦皇汉武时代,恐怕己人头不保,宣帝却能宽容的对待他。

汉宣帝即位后对废帝刘贺一直心存芥蒂,怀疑其有不臣之心,于是暗命山阳太守张敞监视刘贺,奏报刘贺的起居行止,写明他被废黯后的反应。宣帝得知刘贺纵容守墓宫女互相争斗,及宫人病痛不予医药后,确信刘贺是一个无政治野心的庸才后,对他的猜忌之心才消逝。

汉成帝为太子时,定陶王刘康自幼受到元帝宠爱,长大后德才双馨;他的母亲傅昭仪也得元帝宠幸,两人几乎取代了皇后及太子之位。公元前33年,成帝即位后遵照先帝意愿,宽厚优待刘康异于其他诸侯王,给予的赏赐是其他诸侯王的十倍,对当初夺嫡之事,也不存丝毫芥蒂。

汉成帝虽荒淫无道,但也效仿其父有过善政。公元前204年,汉高祖刘邦令民年十五到五十六岁出赋钱,从此成为定制。成帝时算赋由一百二十钱,暂减四十,实收八十钱。这较高祖时期足减了三分之一的赋钱,由此可见成帝也有爱惜民力,宽厚仁人的一面。

汉成帝六骜因独宠赵氏姐妹,一直没有子嗣,冷血的汉成帝为博得赵飞燕姐妹欢心,不惜杀害刚出世的子嗣。史载许美人与曹宫都曾生下成帝之子,却都夭折难逃厄运。“虎毒不食子”,汉成帝为一己之乐,竟能如此冷血,着实令人发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