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秘闻 > 正文

史上最凄惨的一首诗,全天下只有郭沫若一人反着看!

时间:2020-02-27 14:48:09        来源:

公元220年十月,著名大文豪曹植在自己的皇帝哥哥——曹丕的逼迫下,七步之内,作出了一首流传千古的《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语言浅显,寓意明畅,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曹植以“豆”自喻,一个“泣”字充分表达了受害者的悲伤与痛苦。“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诗中最后两句笔锋一转,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这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在民间流传极广。

然而,就是这样一首比喻兄弟相残,凄切感人的诗,有人偏偏反着看,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郭沫若。

1943年7月7日,当时郭沫若居住在重庆,抗日战争正处相持阶段,在当时的文坛上,有一种“厚古薄今,尊崇先人”的风气,但有点历史癖好的郭沫若却独辟蹊径,逆流而上,以饱满的激情,冒着巴蜀盛暑,一气呵成长达万言的批判质疑曹植的文章——《论曹植》。

他在《论曹植》里愤愤不平地写道:“站在豆的一方面说,固然可以感觉到萁的煎迫未免过火;如果站在萁的一方面说,不又是富于牺牲精神的吗?”郭沫若认为,主要是曹植骄纵任性,恃才傲物,才引来煮豆燃豆萁的局面。最后还在文末写下了一首《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这首《反七步诗》一反曹植《七步诗》的原意,变为赞颂甘愿自我牺牲的精神。郭沫若认为,豆萁燃烧自己是为了成全同根而生的豆子,它身上有一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这是兄弟一场,互助友爱的生动写照。

不过,在很多人看来,郭沫若这首诗只是为了追求标新立异,才颠倒黑白,自作聪明。而且他后期一些毁三观的诗也不少。其实鲁迅先生也写过《反七步诗》,但那也是为女学生遭受迫害所写的讽刺之作,并非篡改本意。

值得一提的是,郭沫若写下《反七步诗》的时候,我国正处抗日战争社会背景下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身居重庆的郭沫若,在《反七步诗》中,斯“豆”何指?斯“萁”何指?估计只有郭沫若自己心里清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