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秘闻 > 正文

皇帝杀了“九千岁”,临死前后悔哀叹: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时间:2020-02-26 07:06:04        来源:

魏忠贤在明熹宗时期,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仅次于“万岁”,可见其地位之高,但为何最终会死于年仅17岁的崇祯帝,区区一个“孩子”之手?

在秦始皇过世之后,赵高可以说是掌握了整个朝廷,不但与朝中大臣有关系,还与关外大将私通,甚至连李斯都被诛九族。因其手中的权势太过于强盛,就连当时的皇帝想杀他都得花费不小的心思,当时太监的地位达到了一个鼎盛的时期。直至东汉末年,宦官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说到底宦官之所以能掌权,都是皇帝的原因,要么皇帝太信任宦官故将权力交予其手中,或者是由于皇帝的无能,导致自己的朝权落于他人之手。但当时儒家思想已经开始普及,君臣之间逐渐拉开差距,宦官的权力开始渐渐衰弱。代代君主渐渐将君权集中于自己的手中,并且通过各项制度的确立不小程度上限制了宦官们的权力。比如到了明朝,明太祖规定不许宦官识字,就是吸取前朝的教训不给宦官任何篡权的机会。

皇室中有三大中坚力量:帝王、大臣、外戚。任何一个出了问题,整个朝廷都会动荡。为此皇帝需要对三股势力进行调节。外戚毕竟是母方的人,自己也不好管制,更何况历史上早有外戚夺取政权之先例,所以与皇帝关系亲近的官宦则取代外戚,成为帮助皇帝的左膀右臂。而且当时历史上从未有过宦官篡权之事,皇帝自然也就放心的将重任交给宦官。不料正是此举给历史开了宦官篡位的先例。

明朝时期官僚体制的建立让宦官的权力更加受到约束。虽然魏忠贤号称为“九千岁”,但其实他在宫中担任的并不是什么重要的职位。朝中的大臣自然对他是抱有敬畏之心的,但是对于皇上而言,他不过是一颗棋子,是皇上身边一条忠诚的狗。与其他宦官无异,只要是透露了什么不该说的,就得与其他宦官一样自行了结生命。

后来皇帝要杀了魏忠贤,并非是其真的做了什么坏事儿,而是皇帝为了表示自己与前朝划清界限的决心。可为什么那么多臣子恨魏忠贤呢?因为他是个“背黑锅”的,杀了他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皇帝也曾有过些许后悔,魏忠贤什么人他最清楚不过,故此明崇祯临死前说过这样一句话: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朝末期可以缺了东林党,却不能少了阉党,魏忠贤是酷吏,却能干实事,东林党高贵,却只为自己考虑,如果有魏忠贤在,当明朝结局就要另一讲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