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秘闻 > 正文

此贤主在位70年,考察一“接班人”3年,86岁让位后悲剧发生了

时间:2020-02-23 13:32:54        来源:

说起我国古代历史,总离不开三皇五帝。传说,在黄帝以后,在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出现了尧、舜、禹三个著名的领袖。关于他们“禅让”的故事也成了后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尧,号陶唐氏,是帝喾的儿子、黄帝的五世孙,居住在西部平阳。依据《春秋》《史记)等各类史书的说法,尧16岁的时候,就显示出了治理天下的能力。后来,尧当上部落联盟的首领之后,和大家一样住茅草屋,吃糙米饭,煮野菜作汤,夏天披件粗麻衣,冬天只加块鹿皮御寒,衣服、鞋子不到破烂不堪绝不更换。老百姓拥戴这位领袖,就如同爱“父母日月”一样,尧在位70年后,已经年迈体衰。他的儿子丹朱很粗野,常常惹是生非。有人推荐丹朱继位,尧没有首肯。后来,尧召开部落联盟议事会议,让大家推荐和选举贤能的“接班人”。大家都推举虞舜,说他是个德才兼备、很能干的人物。尧为了方便考察舜是否能担此大任,还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并考验了三年才将帝位禅让给舜。

结果证明舜是一个品德高尚、能力超群的人。于是,尧八十六岁那年,把治理天下的权力交给了他,自己退居养老。这就是历史上所讲的“尧舜禅让”的故事。

最早记有“禅让”其事的是被儒家列为十三经之的《尚书》,除《尚书》之外,提到“尧舜禅让”的还有《论语》和《孟子》等。但对《论语》中关于尧让帝位于舜的一段文字,多数学者认为并非孔子所说,而是后人把散简附在书后所致,另外,孟子也对“禅让”这件事,叙述得比较模糊。“尧舜禅让”作为远古时代的政治传说,虽然妇孺皆知,但是史书中开始有明确记载这件事的时候已是春秋战国时期,其间时隔几千年,所以,历来就有人对于它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并且说法不一。

关于禅让这件事,有人认为,其本质就是篡夺。相当于舜从尧的手中夺了权,根本不存在禅让一说。

据《史记》记载,舜登上帝位后,为了现固自己的地位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改革。舜起用了尧在位时长期被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的众人,历史上叫作“举十六相”。与此同时,舜除掉了尧重用、信任的心腹,历史上叫作“去四凶”。显而易见,这一举动的目的在于扶植亲信、铲除异己,培养属于自己的势力。

据传说,尧让位以后,本以为可以颐养天年。但等他交出权力后,却被舜流放。史书对此的记载是出巡,死于途中。除这说法之外,《竹书纪年》等史书记载表明,尧并非死于旅途,而是被舜放逐到尧城囚禁,跟他所有的儿子隔绝,最后死在那里。

对此,《韩非子·说疑》篇里有着这样的不同解读:“古之所谓圣君明王,都不过是构党羽,聚巷族,通上弑君,以求其利也。”大意为:古代的那些所谓的圣明君王,都不过是拉帮结派,谋杀君主,以谋求个人私利。有人对这番言论提出质疑,他还清楚地解释道:“舜逼尧,禹通舜,汤放桀,武王伐封。”这些都是人臣造反、弒君夺位最为典型的例子。这段描述,似乎将尧舜禅让的复杂真相推向了台前。古往今来,众说纷纭如此看来,既然《尧典》和《论语》真实性存疑,《墨子》就成了最早有“禅让”记载的书了。在《墨子》中,有《尚贤》《尚同》两篇主张贤人执政的内容。

墨子出身于下层社会,他的政治思想正反映了一般庶民参与政治的要求。不过,墨家只说过“尧舜禅让”。至于“舜禹禅让”一说,近代学者普遍认为,战国之后,墨家衰落,“禅让”说被儒家所专有。这种看法,又一次从根本上否定有过“禅让”。由于儒家在一定限度内也赞成“举贤”,于是,根据墨家的“尧舜禅让”说,添加出了“舜禹禅让”的故事。

“尧舜禅让”的真相到底如何,今天的我们不得而知。但从各种有限的史料看来,其中疑点重重,让人难以轻信。不过,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禅让”说,一旦被完全否定,也难令人信服。有学者结合社会发展史加以考证,认为这是一种变相的部落选举的方式。只不过这种寻常的推选,被后人粉饰成神圣而又光彩非凡的“禅让”罢了。“禅让”一说,古往今来众说纷纭,要解开这个谜,还需要更充分的研究和论证才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