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秘闻 > 正文

诸葛亮能借东风火烧曹营,为什么火烧司马懿却没料到会下雨?

时间:2020-02-22 21:57:54        来源:

三国后期,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一次,诸葛亮于农历6月的一天,在葫芦峪设下伏兵,打算用火攻全歼司马懿的军队。这一天晴空万里,暑热难耐,是施用火攻的绝好良机,诸葛亮用计将司马懿的大队人马引入谷中…

像司马懿这种谨慎的人,如果不是确定蜀军主力不在上方谷,怎么会进去截粮草呢。司马懿进了上方谷后就像进了个死胡同,诸葛亮只需用火和少量的兵封住谷口,进而再往谷里放火,这样蜀军的主力即使不在,也可以靠有利的地形用火来以少胜多。司马懿父子自度难逃此劫,抱头痛哭等死,然而正当火旺人困,司马懿全军行将覆灭之时,天有不测纷纭,没想到关键时候下了大雨,灭了诸葛亮的火。大雨浇灭了诸葛亮扶汉反魏的豪情壮志,使他发出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的千古悲叹。然而,为什么在那里,在那个时刻会下一场大雨?雨又是怎样形成的?

诸葛亮能借东风,草船借箭能算出江上会起雾,为什么不知道上方谷会下雨?使自己的计谋功亏一篑??当时应该在两旁埋伏一批兵马,即使司马懿得以脱身再断其路而杀之。

1、从事件角度说:

借东风是说诸葛亮夜观天象发现风向过几天会变,在江南地区,由于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规律性很强。你仔细看小说,会发现书中有交代其实曹操阵营的人知道有时也会有东南风。但是这个计策是孙刘联军一手策划的,所以他们在设计放火的时候就把这个事件考虑了进去;而曹军那边即使知道这个现象也不会轻易把这个事件与诈降还有火攻联系在一起,就更不会提前预防。所以诸葛亮的借东风是预测到了黄盖诈降的时机正好可以安排到东南风刮起的时候。

上方谷也叫“葫芦谷”,整个山谷就像葫芦一样。诸葛亮在谷底放火,大火形成的热气流只能向上升,且升的很高。大家都知道,当热气流和高空中的冷气流相遇时就极容易形成“雨”。这就是诸葛亮的悲哀之处。就算他可以夜观天象,估计他也不会知道现代科学,也不会知道这地形,火,和雨的关系。

2、从地理位置说:

赤壁位于湖北省,离诸葛亮隐居的地方不算太远,再者年轻的时候,诸葛亮可能有相对多的时间去研究当地的天文和地理;而上方谷在渭南,现实中好像并没有这么一个地点,为罗贯中所杜撰,另外,此时诸葛亮已身处高位,需要处理的事物肯定很多(事事巨细),我想,他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重新研究当地的天气变化情况,而是依靠过去的经验来判断上方谷不会下雨。

3、从作者角度说:

三国演义尊刘贬曹,为了体现诸葛亮智绝,才虚构出借东风/上方谷的事件(也不一定是虚构的,但是这些事即使有也不会保留下来:前者无关大局,不是参战的核心成员是不可能知道的;后者是司马懿的大败,他是晋宣帝,晋朝编史者当然不敢写,而其他国的记载也不会保留下来)。加入借东风不仅提高了诸葛亮的“神力”,而且与历史不产生冲突(历史能够确定的只是曹操在赤壁大败,具体过程其实都不一定准确,众说纷纭)。而上方谷的敌人是司马懿,历史中他显然没有死,而且在诸葛亮死后还有其他的重要作为,当然不能把他写死;但要展现诸葛亮的谋略,司马懿是最佳目标人选,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既要司马懿中计危急,又要他不死,于是就诞生了“天降甘霖”。这种手法和后面司马昭被姜维围困后“天赐泉水”是类似的。

诸葛亮与司马懿互相忌讳,两人岁数相当,且各为其主。孔明忠心不二,司马仲达有窃国之心。两个同是谋臣,同样操守大军。说诸葛亮怕司马懿的原因是两人若是对决的话,定是不分胜负的。他们两个人一生只有过短暂的两次正面对战,两次的结局都是两军对峙。谁若是想进攻的话,谁就是输家,所以才会出现第一次诸葛亮因为粮草不济而无功而返,第二次诸葛亮准备好充足粮草,但是司马懿坚决不出战。谁先出战,谁就是输家。在他们两人的最后对决中可以看出孔明耗尽心力,孔明甚至用下三滥的手段羞辱司马懿,但是司马懿就是不迎战。可见,诸葛亮拿司马懿无可奈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