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秘闻 > 正文

为什么在二战中,美军士兵的钢盔上,一定要套个“渔网”?

时间:2020-02-20 22:33:56        来源:

美国军队正式使用钢盔这件事,在时间上,相对于欧洲国家,要晚上不少,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后进者。可能是因为美国偏居在美洲,自南北战争之后,就没有再大规模打仗了,当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德国、法国、英国等欧洲老牌帝国的士兵,一个一个都已经开始大规模列装钢盔,进行自我保护之后,美国这边则一直都难有动静,帽子依旧是以保暖、装饰为主的毡制军帽。

直到1917年,美国正式宣布参与战争,必须担当起派驻大量士兵,前往欧洲战场的责任之时。

美国高层为了让自己士兵死亡率稍微可以降低点,才注意到了“帽子”的问题。而立马设计,在时间上,又赶不上部队出征。

于是美国人用了个“借”字,他们借用了英军的M1915型钢盔,这种钢盔有着典型的“锅”形状,看着傻傻的,不过从性能上,相对毡制军帽,更能抵挡住流弹了。

但是英国人的这个帽子,由于直接灵感,依旧没有逃脱“拿着锅顶头上,战地厨师保住性命”的创始故事,在人体功能上,是有很大的欠缺处,仅强调能防住就好,头和钢盔内部的缓冲处,体验感却极其的不好。

造成头顶这个钢盔,简直是头顶巨石的活受罪。所以美国士兵在战场上,稍微有休息的间隙,都会把钢盔取下。

基于这种无奈,美国本土是想尽办法改进,先后经历2号试验型,5号试验型,5a号试验型,最终在战争末期,得以研发出了M1917A1钢盔,这个钢盔最大优势,就是让钢盔内部的皮革衬垫更加优质了,缓解士兵佩戴后的不舒适感。

但是M1917A1钢盔只是改进,缓解了士兵的不适应,没有彻底解决钢盔佩戴不舒服的问题,直到1941年M1钢盔开始正式列装,问题才随着设计的进步而好转。

M1钢盔从外形上看,它从钢盔传统的“锅状”变成了“碗状”,内部的衬垫,在设计之时,被赋予可以调节的功能,如此一来,不同头型的人,不再必需去硬挤标准码了,解放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头部挤压力。

当然M1也并非是完美的,他的重量较重,戴久往往都会有压迫感,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影视剧中,美军士兵,在实际操作中时,往往都不会把护鄂系上,以此保证自己随时可以减压。

至于钢盔上面的“渔网”是什么?他的作用是什么?小袁回答2个字“伪装”,“渔网”被人称呼“伪装迷彩”,主要的伪装手段,分为了2个。

第一个是做加法,网子的存在,可以方便士兵在丛林中时,能够很是方便的将叶子、树枝插在头上,强化自身的隐蔽性。

第二点则是做了一个减法,减少被发现的几率,钢盔是钢材质的,虽然涂抹了绿色颜料,但是若遇到强光,依旧可以反光,而这极有可能要了士兵的命。

“渔网”的存在,即可以减少可反光面,进减少反光的几率,提高士兵不被发现的几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