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航空航天 > 正文

点赞!他生产的燃料被火箭带到外太空

时间:2020-02-13 08:03:25        来源:国防部网站

刘永春组织采集低温燃料样品

“火箭带到外太空的除了卫星,还有我们生产的低温助燃剂,这是多么光荣的任务啊!”刘永春脸上流露着自豪的神情。

刘永春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一名制氮制氧岗位操作手,参加执行重大航天发射任务123次,实现了质量控制百分之百无差错、燃料生产百分之百无纰漏的目标。

“停止加注,准备停机。”2019年11月15日23时,刘永春向各岗位操作手下达指令,昼夜不停连续工作了60天整的低温生产任务,再一次圆满完成。

每每这时,他都会自豪地说:“奋斗在西昌,追梦在西昌,成为航天人,负责一项事关重大的工作,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

其实,来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作的26年里,刘永春遇到的不止是光荣与梦想。

生产间隙巡查设备

航天发射是项高风险的活动,危险的考验无处不在,也是航天人必须直面的挑战。

在一次液氮液氧生产任务中,空分塔管路突然泄漏,生产设备被迫中途停机。此时,距离发射已不足十天,可任务还没有完成,如果不能保质保量地提供燃料,发射任务一定会错过最佳窗口发射期。

在航天人眼里似乎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当务之急是要打开空分塔,卸出塔内的珠光砂,对塔内管道进行全面排查检修,这是一个最好的也是最愚笨的办法。珠光砂无毒易流动,极易进入人的呼吸系统,对眼、鼻、呼吸道、肺等器官的刺激性极强;空分塔内存有大量燃料,一点点火花甚至温度变化,就会引起火灾,诱发事故。

作为主操作手,这是刘永春上岗十几年来第一次遇到这样的险情,他担起了排除故障的责任。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打响了。1000余立方米的珠光砂安全卸出后,在空气流通性较差的厂房里,颗颗珠光砂如同长了眼睛,不断钻进人的喉咙、眼睛、鼻子、耳朵,眼泪流个不止,汗水淌个不停,没过多久衣衫就被打湿了。经过整整20个小时的不间断清理,珠光砂终于悉数运离场房,而刘永春扑通一声累倒在了现场。

事后,有人问他“你当时就真的不害怕吗?”刘永春说:“怎么不怕!当了那么多年主操作手我比谁都清楚当时有多危险,可我更怕影响任务进程!”

仔细校对仪表

2011年,中心进入前所未有的高密度航天发射任务期,最短间隔只有15天,液氮液氧生产任务压力巨大。

在一次设备调试保养中,压缩机的一个螺杆因温度超限故障停机。排除误操作可能性后,他们发现缸体冷却液中,水垢积聚过厚,导致热交换不充分,这应该是设备自动停机的主要原因。问题排除后再次启动压缩机,系统仍然报错,进一步检查后发现转子与缸体咬死,机头磨损严重不能继续使用。

设备机械故障只能与厂家联系,厂家回函告知需返厂修理,且维修费用很高,返修时间较长。得知消息后,刘永春心里很不是滋味,冷静思考了一天,他决定主动出击,排除故障。

航天人眼里似乎没有跨不过的坎。在一无图纸资料,二无厂家技术人员指导的情况下,刘永春通宵编写了一套检修方案,经过商讨论证,大家一致同意按他的方法来。

经过五天奋战,他熬红了双眼,大大的黑眼圈挂在憔悴的脸庞上,刘永春执意要亲自排障。由于长时间蹲在地上拆装配件,当他完成最后一个操作时,腿肚子不停地打颤,在同事们的搀扶下来到主控室。

“参数正常!”值班员特别响亮地报告了检查情况,主控室立马响起一片欢呼声,他们终于闯过了技术难关。仰坐在椅子上的刘永春双目微闭,泪水顺着眼角流了下来,同事们激动地把他抱起来,分享来之不易的成功。

生产间隙巡查设备

近几年,中心步入高密度、常态化航天发射任务期,对低温燃料保障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2018年,他们一鼓作气,接连打破两项纪录,创造设备无故障连续开机194天、保质保量安全生产液氮液氧共1819立方米的新纪录。

26年来,刘永春遇到无数的挑战,从“门外汉”逐步掌握全流程全系统操作技能,并走上指挥员的岗位。他说:“梦想与挑战同在,航天人善于创造奇迹,为此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