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近代史 > 正文

英法联军终结“闪电战”,敦刻尔克撤退本可避免?

时间:2017-07-29 22:33:40        来源:

1940年5月10日凌晨两点半,64名伞兵越过荷兰边境,标志着纳粹德国对西欧“闪电战”攻势的开始。当日五点半左右,准备万全的德军A、B两大集团军群共74个师分别攻入了比利时与荷兰。为了有足够的出兵理由,德国还自导自演了一场苦肉计,秘密派飞机对德国境内的一所大学进行轰炸,造成数百人的死伤。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德军在欧洲一度所向无敌

德国的处心积虑,反衬出荷、比两国的天真幼稚。战前,虽然英、法方面早已获得了一旦开战德国会毫不在乎荷、比的中立而直接攻占两国的情报,但是荷、比两国却都将和平寄希望于“不给德国人侵略借口”,甚至德军大兵压境时还拒绝与英、法进行军事合作。

▲二战时的荷兰军队

直到德国入侵两国后,两国还在试图对德国进行抗议,但他们的抗议照会均得到了德国的拒绝。荷兰女王只能隔空喊话“对这一史无前例的背信弃义和破坏文明国家之间一切正当关系的行为提出愤怒抗议”,但这种指责并不能伤害德军分毫。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正在隔空“骂街”的荷兰女王

战前,因为荷兰方面拒绝和英、法合作,所以盟军军队无法进入比、荷境内驻扎,但是两国境内的艾伯特运河、埃斯克河和马斯河下游一带的有着重要的反坦克天然屏障.如果直接放弃在这一地区进行布防,那么盟军便需要增加三十个师左右的兵力在后方布防,这一规模的兵力是当时的盟军无法组织的。最终盟军制订了一个折衷的“D计划”,即在德国侵犯比、荷的第一时间进驻前文提到的地域抵御德军进攻。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训练中的英军

德军发动进攻后,盟军部署在法国北部的20个师按照“D计划”朝马斯河方向前进,以期能和比利时军队汇合并合力建立防线。但是事与愿违,因为德军闪电般的进攻,大量难民朝着与盟军前进方向相反的方向逃难,结果很快就将盟军的前路堵截的水泄不通.再加上德军的空袭,盟军的行进极为缓慢,直到5月14日才在预定位置构建了一条松散而且破碎的防线,有的地段连战壕都没有,有的地段甚至没有军队把守。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行进中的英军

然而就是这么一条漏洞百出的防线,盟军在这里与德军一战的愿望也没能实现。因为由以古德里安为前锋的德军装甲集群已经穿越了被认为不可通过的阿登山区,绕过被法军寄予厚望的“马其诺防线”,在5月12日就占领了法国重镇色当。5月15日时,已经大量涌入了法国。德军的中央突破导致部署在比、荷的盟军陷入了被德军分割包围的危险之中,最终不得不撤退。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马其诺防线示意图,这条防线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坚固,其薄弱环节很多

古德里安决定继续向英吉利海峡突进。本来古德里安孤军深入,本来已经犯了兵家大忌,但是因为位于古德里安侧翼的法国第24军畏缩不前,没有抓住机会进行反击,而是将军队分散部署在了一条将近20公里的战线上试图拦截德军,结果自然是被德军突破了防线。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行军中的古德里安

不过古德里安的冒进在他的上级克莱斯特看来,是在铤而走险,于是要求古德里安停下脚步等待后援。这一命令自然与主张极速前进的古德里安水火不容,两人闹得不可开交,最后古德里安越级上报,请A集团军群司令龙德施泰特批准他的西进计划,最终获得了批准。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在法国的德军

但是德军的推进遇到了越来越严重的阻挠,并不是所有盟军都被德军吓破了胆。5月17日,德军在塞尔河沿岸就遭到了由戴高乐指挥的第4装甲师的来自侧翼的阻击。德军推进的速度被迫减缓。德军被拖住的当天,希特勒也为此十分紧张,根据相关将领的回忆,希特勒“对南翼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担心。他狂怒地尖叫着说,我们正在走向破坏整个作战计划和冒失败风险的道路”。但最终,戴高乐因为两翼均受到威胁不得不后撤,德军还是继续西进,5月18日时已经占领了圣康坦和勒卡托。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法军装甲兵

之后的德军兵分两路,一路向西,一路则是向北。5月20日时,急速推进的德军出现了开战以来最大的危机,因为古德里安和莱因哈特的装甲部队推进速度过快,领先了后方德军将近160公里,导致德军装甲部队的侧翼完全暴露。如果盟军能抓住这一机会,实施侧翼突击,无疑能对德军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可能会成为德军的灭顶之灾。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战斗中的法军

但是此时的盟军内部,因为开战以来战局的急速变化,已经陷入了严重的混乱之中。虽然当时的法军司令魏刚也发现了这个缺口,并制订了一个名为“魏刚计划”的作战方案,但是因为战局的连番失利,魏刚并没有必胜的信心。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马其诺防线一角

最终盟军于5月21日,在阿拉斯地区附近发起了一次有限的反击。参加的只有英军的四个步兵旅和一个坦克旅以及法军的第3轻型机械化师,其中法军的第3轻型机械化师还是在英军发起进攻后才加入战斗。但是这次反击却仿佛“当头一棒”重击在了志得意满的德军头上,德军在盟军的反击下被迫后撤了将近20公里,损失了将近50%的坦克,还有将近400人被俘,这一失利后来被德军称为“阿拉斯危机”。事后,在阿拉斯吃了苦头的德军为了泄愤,还处决了100名英军战俘。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二战时的法军装甲部队

但这次取得不俗成果的反击却在英军将领戈特的决定下戛然而止了。戈特认为此时盟军两翼都已被德军威胁,唯一合理的决策是朝海岸撤退,于是英军停止反击,迅速朝敦刻尔克方向撤退。而残余的法军独木难支,不得不跟随英军一起撤退。而德军也在盟军的反击和抵抗下谨慎了起来,后来希特勒下达的“停止前进”命令,就有这番考虑在内。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敦刻尔克大撤退地图

后来的历史众所周知,盟军在敦刻尔克这一地区上演了被后世称为“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撤退行动。大约有34万盟军士兵撤退到了英国,法军第1军的4万法军则因为来不及撤出被德军俘虏。同时盟军几乎在敦刻尔克丢弃了所有的武器装备,事后的英国甚至窘迫到需要找苏联进口步枪来解决棘手的军备缺乏问题。难怪英国首相丘吉尔会说敦刻尔克大撤退“完全不是什么胜利,而仅仅是侥幸地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灾难”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盟军丢弃在敦刻尔克的装备

而盟军之所以能撤退,除了归功于无畏的英、法水手们以外,在敦刻尔克外围阻击德军的盟军也功不可没。在里尔,法军第1军的4万官兵和少数英军面对气势汹汹的德军三个装甲师和三个步兵师共11万人,800辆坦克。他们不仅顶住了德军的进攻,还数次发动反击,甚至俘虏了德军253步兵师的师长弗里茨·屈勒,其战斗力不可谓不强。但是这些精兵强将最终都被盟军上层的无能与自私葬送了,不仅成就了纳粹德国的辉煌战绩,也背上了“无能”的骂名,成为了后人茶余饭后讥笑的对象。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进入巴黎的德军

本文为筑垒地域与文汇报联合创作,主编原廓,作者正义必胜。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更多精彩一战、二战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筑垒地域:zhulei1941

声明:本文来自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搜狐作者本人,不代表军情观察网立场。